教师教育专题信息 2024年第2卷第5期

发布时间:2024-06-24作者:浏览次数:10

《教师教育专题信息》2024年第2卷第5期.pdf



目录


全球视野... 2

欧洲议会研究服务处发布简报关注教师短缺和职业吸引力下降问题... 2

英国教育委员会发布报告关注教师聘用、培训与留任危机... 3

新西兰考虑将研究生学历作为教师资格准入门槛... 4

新西兰公布财政投入计划,注资打造优秀师资队伍... 4

新加坡拟实施学校中层领导和负责人校际轮岗计划... 5

政策导向... 5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六字要求十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5

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现场推进会在京召开... 6

数字社会分论坛-数字教育专场亮相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7

教育部明确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具体要求... 8

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暨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支持工作现场推进会在甘举行... 9

地方要闻... 9

黑龙江八所高校获批省特色师范教育基地... 9

湖北省成立教师教育学会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 10

广东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部署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 11

香港教师组团来沪研习交流STEAM教育经验... 11

院校动态... 12

河北师范大学推进人工智能+教师教育研究与应用中心功能设计... 12

西北师大教师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在八所省级示范性高中挂牌... 13

华东师范大学发起成立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千校联盟. 13

华南师范大学与封开县教育局签订《中小学教师培养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 14

云南师范大学成立边疆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15

专业活动... 16

欧洲教师教育学会开展未来AI世界的教师教育调研... 16

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特级教师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地理特级教师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举办... 16

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2024年第五届砥石论坛举行... 17

教育家精神引领小学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南京晓庄学院召开... 18

《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23》成果发布会暨师范生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在东北师大举行... 19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研讨会暨长三角教师教学发展合作论坛在皖举办... 21

第三届小学教师教育国际会议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 23

专家观点... 24

金志峰:持续推进双名计划为基础教育强基固本... 24

赵英: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特色表征... 26

刘建平:如何发挥综合性优势办特色化教师教育... 30

时玲玲:教师如何成为教育家. 32

王素月:提升教师教材素养,增强教材育人成效... 34

张宝成:数字化让教师备课更精准有效... 35

Kristof De Witte 等:工作任务的稳定性影响新手教师的留任率... 38

Thalia M. MulvihillLinda E. Martin:关于人工智能和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者和决策者需要考虑些什么?... 39

学术前沿... 40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 40

建构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41

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何以成为国家行动——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政策议程探析... 41

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跨学科耦合运行的路径优化研究... 42

教师教育振兴政策执行的阻滞与消解... 42

学龄人口减少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改善策略... 43

加快民族地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43

教师的教育判断力:内涵要义、价值表征及发展策略... 43

多中心治理视域下高质量职教教师教育体系建构研究... 43

教师教育实习指导过程中的挑战:一项质性研究综述... 43

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美国、中国、芬兰和新加坡的跨国比较研究... 44

优化大规模教学:AI能否融入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交互式、个性化学习?... 45

如何教会教师们运用技术进行教学:教师教育者的实践... 45

培养新手教师进行差异化教学:一项追踪研究的启示... 45

如何应对招聘困难学校的师资短缺问题... 45

从实践中学习实践:教师教育中的理论-实践类课程探究... 46

实习期间学生教师课堂管理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探究... 46

从传统到临床的持续专业发展路径:教师教育中的学术-实地伙伴关系... 46

教师教育入学考试中多次小型面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探究... 46

成果推介... 46

优化素养强化实践深化研学:综合性大学师范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46

聚焦微能力撬动做中学:测评体系赋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大规模实践... 46

 


全球视野

欧洲议会研究服务处发布简报关注教师短缺和职业吸引力下降问题

欧洲议会研究服务处(European Parliamentary Research Service419日发布题为《教师:实现欧洲教育目标的关键(Teachers: Key to Achieving the European Education Erea)》的简报。简报指出,欧盟希望在2025年实现打造“欧洲教育区”(European Education Erea)的目标,为其成员国的公民提供高质量、高包容性的教育和跨越边界的终身学习空间,教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然而,教师队伍日益老龄化、工作环境恶化、职业认可度低、对优秀才失去吸引力,导致欧盟成员国内普遍存在教师短缺的问题,这在部分学科和区域尤为严重。2023年,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在其关于教育和培训的年度报告中重点关注了成员国教师短缺问题。报告指出,尽管各成员国拥有教育自主权,但欧盟已推出多项倡议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优质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例如,提供关于教师职业相关主题的指导,建立Erasmus+教师学院,打造实践共同体,以及促进跨境教师流动等。欧洲议会多年来一直表达对教师工作的持续关注和支持,以期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20242月,它就欧盟教师的工作条件举行了全体讨论,欧盟创新、研究、文化、教育和青年事务专员(European Commissioner for Innovation, Research, Culture, Education and Youth)也参与了此次讨论。(来源:欧洲议会官网)

返回目录

英国教育委员会发布报告关注教师聘用、培训与留任危机

根据英国议会(UK Parliament)官网517日报道,英国教育委员会(The Education Committee)近日发布一份关于教师招聘、培训和留任情况的报告,呼吁政府加大投资以应对中学教师的严重短缺。报告指出,尽管当前英国教师总数达已历史最高水平,但教育部在关键学科的招聘目标上严重不达标,尤其是商科、物理、音乐、设计与技术、现代外语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不少学校存在教师专业不匹配、空缺职位长期无法填补而不得不完全舍弃某些学科等问题。此外,由于薪资、工作压力等因素,教师流失率也较高。

委员会主席Robin Walker议员呼吁政府多管齐下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一是减轻工作量,尤其是,教师当前在数据记录、行为跟踪、课程规划和考核等方面花费大量时间,需要政府与学校协力进行简化,为教师减负。二是政府和社会的有关机构应加强对学生在心理、经济和家庭问题方面的支持和辅导,以减轻教师在这些方面的负担。三是在教师招聘和培训等方面增加投入,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尤其是STEM学科人才投身教育行业。提升教师以及助教工资,并积极吸纳海外人才以补充师资。(来源:UK Parliament官网)

返回目录

新西兰考虑将研究生学历作为教师资格准入门槛

根据新西兰教育媒体网站Education HQ 528日报道,该国教学委员会(Teaching Council)认为新手教师缺乏足够的支持和资源。

新西兰教育审查办公室(Education Review Office ERO)早前发布的一份报告《准备就绪,开始教学:新教师的准备和支持情况如何?(Ready, set, teach: How prepared and supported are new teachers?)》指出,当前新西兰仅有三分之一的新教师在完成教师培训后觉得自己对课堂教学有足够的准备,尤其是小学教师的数学、科学和英语等基础学科能力存在普遍不足。为此,教学委员会首席执行官Lesley Hoskin强调了将教学提升为研究生专业的重要性,她认为更高的学历可以为教师提供更深入的学科知识、更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更好的课堂实践机会。此外教师的薪酬必须有所提升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职。

然而有专家认为,在当前教师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提高准入要求可能会进一步导致教师人才的短缺,而提高教师薪酬和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支持也需要政府充足的财政投入。(来源:Education HQ官网)

返回目录

新西兰公布财政投入计划,注资打造优秀师资队伍

根据新西兰政府官网526日信息,该国教育部长Erica Stanford宣称,未来四年将投资近 5300 万美元以打造优质教师队伍,建设世界领先的教育体系。这项资金将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现场培训计划(School Onsite Training ProgrammeSOTP)。提供 1200 个名额,保证师范生在实际课堂中接受培训。参加 SOTP 计划的每位教师将获得2 万美元的生活和学习津贴。该计划将覆盖小学、中学以及初中。

(二)海外教师招聘计划。拟支持支持 300 名海外教师赴新西兰从教;为学校提供 425 个海外招聘费用包,以部分覆盖招聘海外教师的费用。

(三)为 BeTTER Jobs 计划提供每年 130 个名额,帮助在教师招聘和留任方面有困难的学校匹配新手教师和从其他行业重回教职的回流教师。

(四)每年提供 670 个名额的学习奖学金和津贴用于在职教师的专业学习和发展资助。(来源:新西兰政府官网)

返回目录

新加坡拟实施学校中层领导和负责人校际轮岗计划

新加坡教育部近日公布了学校部门领导和负责人跨校轮换计划。据教育部消息,担任领导职务的高级教育工作者或资深主要人员(如学科负责人或部门主任)在学校服务八年后,会调任到另一所学校。这一安排拟于2027年起实行,旨在促进部门负责人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进各校专长的交流。

当前,新加坡的学校校长和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服务五至七年后会调任。从2027年起,教育部会为服务超过八年的中层领导、学科负责人和部分资深教师进行有规划的调任安排。教育部表示,该计划需与各学校领导合作,协助教育工作者轮换到适合的职位当中。各教育工作者亦可以根据教育部内部发布的岗位空缺信息向轮换学校提出调任申请。

然而,这一举措引起了新加坡教育界的讨论。有教育工作者认为,要离开一个长期耕耘的地方,到一个文化可能不同的学校去领导一个部门,教育工作者多少会感到不安。一位教师亦表示,校长和副校长已每隔几年进行轮换,学校可以有一些长期服务的资深主要人员,否则可能不利于学校管理与教师队伍的稳定。但也有教育界同仁持肯定意见,认为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定期调任有助于教育届交换有效的作业方式,为整体教育制度增值。教育工作者将其专长和技能转移到另一所学校,对其本身也是一个学习机会,让其接触不同的环境和学生。

新加坡教师联盟(Singapore Teachers’ Union)秘书长Mike Thiruman表示,当教育工作者离开熟悉的环境并轮换到新学校时,会经历一段“低谷”,才能回归“高峰”。因此他强调结构化的支持机制对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返回目录



政策导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六字”要求十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530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六字”要求十周年暨中国教科院实验区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李奕出席会议并做主题发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永智出席会议并致辞。

吴岩指出,十年来教育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重大成就,战略地位持续巩固,政策体系逐渐健全,实践创新不断涌现,育人成效明显提升,理论研究蓬勃开展。他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对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要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要求,一要筑牢“魂脉和根脉”,在学生心中“播种”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要构建“体制和体系”,形成多元共治、协同育人的格局,实现大中小幼一体推进、有效衔接。三要抓住“师资、课程和教学”,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金师”“金课”涵养人,让“融入”成为教学常态。四要创新“技术和手段”,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资源,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学习体验,建设智慧思政。五要深化“研究和实践”,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深化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丰富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重庆市谢家湾小学作学校经验分享,北京市海淀区、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等作区域经验交流。(来源:新华网)

返回目录

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现场推进会在京召开

528日,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在考察北京育英学校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交流各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经验做法,着力推动以“教联体”为抓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共同为孩子们打造健康快乐成长的“大本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及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北京市副市长马骏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进一步做好协同育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协同育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是破解当前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上来。

会议强调,“教联体”是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方式,各地要扎实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落地生根。一是聚焦强化学生价值观教育,探索创新“开门办思政课”,优化馆校协同机制,在实践育人上加强协同联合。二是聚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坚持预防为主,加强有效干预,加大科普宣传,在医教互促上加强协同联合。三是聚焦强化学生健康体质,加强体育锻炼,强化近视综合防控,探索创新有效方式,在体教互融上加强协同联合。四是聚焦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强化学生关心关爱,密切家校常态沟通,在家校互动上加强协同联合。五是聚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深化读书行动,提升科学素质,强化劳动育人,在社教同频上加强协同联合。六是聚焦守牢校园安全底线,抓好校园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措施,强化风险处置,加强综合治理,在警校同步上加强协同联合。

会议要求,各地要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加强统筹领导,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提高教师家校沟通、协同育人能力和家长家庭教育能力,深化改革创新,共同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突出问题,大力宣传引导,确保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取得工作实效。(来源:教育部官网

返回目录

 “数字社会分论坛-数字教育专场”亮相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524日,“数字社会分论坛-数字教育专场”亮相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本届活动以“数据赋能教育变革创新”为主题,由教育部主办,福建省教育厅、福州大学、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国家数据局副局长夏冰、福建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李兴湖、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宝俊出席活动并致辞。

吴岩强调,数据已经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教育部在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过程中,将深度挖掘数据宝藏,统筹推进数据赋能教和学、管和治、评和研,发挥教育数据乘数效应,推动教育提质增效。夏冰表示,数字教育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数据局将重点支撑数字教育与科技创新融通、教育数据与产业发展融通、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融通三项工作,共同为数字中国、数字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李兴湖表示,福建省正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持续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强化数据赋能教书育人、优化数字创新科研模式、深化智慧教育治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更好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数字福建建设。梁宝俊表示,中国电信充分发挥云网融合优势,积极融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运用数据要素+大模型技术、开放智算超算能力、做强数据安全底座,为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电信力量。

论坛上,多位国内知名院士专家、政企代表围绕新时代人工智能赋能创建未来教育新格局、数据赋能高质量科研创新、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数据赋能推进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等作主旨报告,并就“教育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主题开展圆桌对话。来自国家有关部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相关企业代表300余人出席活动。(来源:教育部官网

返回目录

教育部明确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具体要求

据教育部官网531日报道,为深入推进中小学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对各地开展的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提出具体工作要求。

通知明确,各校要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对欺凌行为进行认定,依法依规进行处理。要制定细化校纪校规,明确不同欺凌行为的相应惩戒举措。要公布欺凌防治电话、邮箱和法治副校长、分管安全工作校领导电话,对来电反映情况落实首问负责制度。每班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学生欺凌防治主题班会,教育学生掌握预防欺凌的知识和做法。要在楼道、天台、储物间等隐蔽场所,做到视频监控全覆盖。

通知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面向所有教职员工和家长定期开展学生欺凌防治专题培训,提升识别、应对能力以及干预处置水平。要加强对困境儿童的关心关爱,及时做好生活照料、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等。

通知强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手册,加强对教师和家长教育引导。要在法律咨询、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技防建设等方面给予学校必要的指导与支持。(来源:教育部官网

返回目录

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暨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支持工作现场推进会在甘举行

据教育部官网66日报道,为总结推广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试点经验,做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支持工作,加快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近日,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暨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支持工作现场推进会在甘肃省召开。

会议指出,乡村首席教师岗位计划作为加强乡村教育的一种探索模式,为打造高质量乡村教育体系、办好乡村人民满意的教育、支撑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支持。要充分挖掘培育乡村教师队伍中的“教育家”型教师,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激发乡村教师队伍活力。同时,要注重培养一批懂乡村、爱乡村,志愿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助力推进乡村振兴。

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夯实试点省份主体责任,明确工作时间表、路线图,优化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机制建设,坚持师德师风建设第一标准,建立健全遴选、聘任、培训、考核、激励、保障等各环节配套政策,完善省、市、县、乡、校五级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将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入选教师就近纳入首席岗位教师工作室重点培养,探索将首席教师岗位计划同县管校聘、“特岗计划”、职称评审、“国培计划”等相结合,鼓励将首席岗位教师纳入乡村振兴人才服务项目和人才引进培养计划,激活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及乡村教育改革活力,服务区域改革发展大局。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人民教育出版社,安徽、河南、陕西、甘肃等试点省份教育行政部门及试点市、县教育局有关负责同志,首席教师岗位计划及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教师代表参会。(来源:教育部官网

返回目录

地方要闻

黑龙江八所高校获批省特色师范教育基地

据人民网66日报道,黑龙江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开展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特色师范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公布了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基础教育全科分学段卓越教师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基地”等8个全省高校特色师范教育基地名单,黑龙江省将用3年时间开展基地建设,着力打造特色师范人才培养高地。

8所高校是:佳木斯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哈尔滨学院、大庆师范学院、绥化学院、黑河学院。黑龙江省将聚焦提升师范教育质量,加大对特色师范教育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基地发展所需政策、人员、经费、场地、设施等方面提供保障,厚植有利于特色师范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全面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同时,加强高水平教师教育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持续创新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特色师范教育基地将纳入全省人才培养改革先行区建设范畴,省教育厅将依据基地建设管理和评价办法,每年定期开展成效考评,保证基地的建设取得实效。(来源:人民网)

返回目录

湖北省成立教师教育学会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

512日,湖北教师教育学会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武汉智能教育产业技术研究院举行。大会汇聚了来自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中小学、企业等50余位领导和专家。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主任田明华、湖北省教师教育学会会长王祖琴等出席了本次大会。

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雷刚在会上介绍了专委会的宗旨和发展思路。专委会将致力于促进湖北省数字化转型,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服务会员单位,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委员会。专委会将与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深度合作,依托武汉智能教育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数字化生态,推动数字化成果的转化和落地。专委会计划首批发展50所学校会员单位和约10家企业会员,为会员学校提供咨询、规划、设计等专业服务,打造基于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应用的典型案例场景。

湖北省教师教育学会会长王祖琴在讲话中强调了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对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期望专委会能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插上专业的翅膀。(来源:武汉智能教育产业技术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返回目录

广东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部署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

517日,2024年广东省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推进会暨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动员部署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召开。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朱建华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充分肯定2023年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新成绩,研讨交流各地各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经验做法,分析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统筹谋划和推动部署2024年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重点工作。

会议重点部署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各地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为教师减负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实抓好抓出成效;高标准完成专项整治任务,细化制定社会事务进校园准入标准,建立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白名单制度并严控社会事务进校园总量;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明确监测、举报、核查、通报等机制,打造全流程监管闭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坚持教师减负与教育教学提质增效相统一,把专项整治行动与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相结合,以师生获得感检验专项整治成效。

会议要求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紧紧围绕教育强省建设具体任务,以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主线,聚焦师德师风、培养培训、管理改革、待遇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继续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向管理要效益,找准发力点创新点,着力化解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存在的堵点难点,全面推进“新强师工程”实施,努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来源:广东省教育厅官网

返回目录

香港教师组团来沪研习交流STEAM教育经验

由香港科技创新教育联盟举办的2024“未来香江”STEA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sMathematics)教育研习团活动15日至19日在上海举行。

40余名香港中小学校长和STEAM教育教师通过实地调研考察,为香港教育界探索STEAM教育各种组合的可能性。活动旨在培训香港中小学STEAM教育的教学人才,加强沪港两地教育界互动,为沪港两地STEAM教育交流搭建桥梁。

研习团一行16日到访位于上海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中心主任张民选介绍了推行STEM教育的原因与方法。他表示,STEM教育目标是提高数学能力、探究与理解科学,STEM课程可以分科教学为主,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共享知识和贡献知识的能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应拓展为掌握单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过程性知识和认知性知识。

当日,香港科技创新教育联盟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讲授《面向未来的青少年科学教育》,介绍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推行激发兴趣的科学教育。武向平表示,科学教育不仅是科学知识的简单传授,也是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科学教育是激发和培育个人兴趣,因而需要保留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令学习事半功倍。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冲击,武向平注意到这或许改变青少年的科学思维模式,教育界应当探讨应对机制。

研习团一行还参访了上海市长宁区绿苑小学。绿苑小学校长周鹤珍表示,绿苑小学正在探索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构建以人为本的“优+”数智校园。譬如,该校学生可通过简单编程参与农作物种植。研习团一行还观摩了数学课、语文课,体验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课,了解如何将课堂教学结合电子智能设备,增加教学趣味与学生学习效果。(来源:中国新闻网)

返回目录

院校动态

河北师范大学推进人工智能+教师教育研究与应用中心功能设计

据河北师范大学官网523日报道,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河北师大相关部门和学院到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省外部分高校调研人工智能+教师教育研究与应用中心的功能设计,并邀请了多家行业内知名企业,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围绕中心的功能定位、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教育的需求与实现路径、以及未来教学模式的创新展开深入讨论,共同勾画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师教育融合发展的蓝图。

人工智能+教师教育研究与应用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打造一个集教学、科研、实训为一体的智慧教育示范区,探索“人工智能+教师教育”融合,推动我校教师教育内涵建设和高效管理,助力师范生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校本教学大数据AI分析,提升教学评价及管理效能,并形成高校与基础教育一线、教育部门互联互通、共享共赢的教育生态,服务本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助推全省教师教育大数据的整合与发展。

人工智能+教师教育研究与应用中心建成后,将探索人工智能+教师教育的新模式,努力打造河北省乃至全国教师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地标,为师生提供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学习空间,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优秀教师。(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官网)

返回目录

西北师大“教师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在八所省级示范性高中挂牌

516日至518日,西北师大“教师教育创新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先后在定西市第一中学、安定区东方红中学、通渭县第一中学、陇西县第一中学、漳县第一中学、岷县第一中学、渭源县第一中学、甘肃省临洮中学举行。西北师大教务处、研究生院、教师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就业与校友事务处相关负责人,定西市教育局、通渭县等六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八所省级示范性高中负责人及教师代表参加此次活动。仪式上,西北师大与定西市第一中学等八所省级示范性高中签订合作备忘录,相关负责人共同为“教师教育创新实践基地”挂牌。(来源:西北师范大学官网)

返回目录

华东师范大学发起成立“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千校联盟”

523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联合发起成立“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千校联盟”,并计划于20247月上旬召开联盟成立大会暨教育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交流研讨会。根据《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千校联盟章程》,联盟的主要任务是:促进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数字思维和技术融入学校的学、教、管、评等各环节和全过程,促进学生和教师更好发展。联盟力求体现研究、交流、协同与培训四个功能:

(一)开展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调查与研究,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实验研究、政策研究等,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科学支持;

(二)开展地区间、学校间、国家间交流与合作,通过项目合作、学术论坛、走访观摩等方式,为联盟校提供学习、展示和交流机会,大力促进各联盟校数字化能力整体提升;

(三)本着“共建、共研、共创、共享、共赢”的精神,协同联盟校与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家庭等的力量,汇聚资源,拓展路径,提高水平;

(四)根据需要组织联盟校师资培训,创新培训形式,线上线下结合,充分发挥联盟校的自主创新积极性,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官网)

返回目录

华南师范大学与封开县教育局签订《中小学教师培养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等文件精神,520日上午,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华南师范大学承办的2024年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学员走进乡村教育活动(第一批)肇庆封开送教活动在封开县教师发展中心顺利启动,会上,华南师范大学与封开县教育局签订了《中小学教师培养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协同中心”,明确协同工作任务清单,打造协作共同体,助力封开教育高质量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党总支书记华维勇指出,走进乡村教育活动为省百千万学员和乡村教师搭建了互动交流平台,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互补,为全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力。并提出在“双百行动”的指导下,将“协同中心”打造为肇庆教育的“三中心一高地”,即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研究中心、教师专业发展资源中心、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心及基础教育人才培育高地,完成“一年刻样板,三年有成效,五年大变样”任务。

本次“走进乡村教育”活动为期三天,25名百千万学员将以示范课、专题讲座、听课评课等多样化的形式走进封开县26所中小学开展送教指导交流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充分发挥省百千万学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官网

返回目录

云南师范大学成立边疆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据新华网62日报道,由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上海市静安真爱梦想教育进修学院共建的边疆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日前在云南师范大学成立,该中心旨在为推动新时代边疆教师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兼教育学部主任陈正权表示,希望在上海与云南携手共进的基础上,边疆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能够引领、服务云南省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发展,扩大辐射范围和影响力,努力将中心建成一个有学术影响力和智库参谋作用的研究机构。

边疆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茶世俊表示,2024年将认真落实“五个一”工作计划,一是在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举办“梦想教育家”校长和教师论坛;二是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课题申报为契机,争取在外部资源边疆本土转化机制的研究中产出高质量成果;三是吸引来自高校和中小学的研究专家、骨干教师和在读博士生参与研究;四是以征文的方式,挖掘边疆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校长与学校发展的典型案例;五是以“真爱梦想”项目服务的边疆学校为主要对象,开展调研并撰写年度报告。

云南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边疆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的成立为新的起点,努力将研究中心建成下接边疆民族教育实际、上追国际教师教育前沿、讲好边疆教师教育故事、积极服务云南基础教育的重要阵地,持续深化沪滇合作,为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和边疆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助推边疆教育事业发展。(来源:新华网)

返回目录

专业活动

欧洲教师教育学会开展“未来AI世界的教师教育”调研

欧洲教师教育学会(The Association for Teacher Education in Europe ATEE520日在其官网发布一则调研邀约,邀请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教师教育工作者参与其在线问卷调研。该调研旨在使用德尔菲法(Delphi),探究到2030年左右,AI将对欧盟地区的教师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该调研项目由爱尔兰、挪威和德国的多所大学合作进行。(来源:欧洲教师教育学会官网)

返回目录

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特级教师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地理特级教师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举办

427日,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特级教师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地理特级教师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顺利举办。南京师范大学为联盟秘书处单位。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地理科学学院联合承办。首届地理特级教师联盟共有278人加入。会议采用“线下+线上直播”的方式。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黄菊香主持会议。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陈发虎院士指出,特级地理教师联盟成立标志着我国地理教育领域的领军型师资团队正式诞生,期望联盟成员应始终把握时代的脉搏、掌握地理学的发展动向,成为连接地理科研与教育的桥梁与传播地理科学精神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力量。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段玉山教授组织选举活动,确定了首届地理特级教师联盟的学术顾问委员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工作委员会成员名单。

联盟成立大会结束后,举办了主题为“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地理特级教师专业发展”学术论坛。论坛分为三个部分:指导专家报告、特级教师报告和教育部名师报告。第一阶段,段玉山教授以“多元协同——‘大中小一体化’地理实践育人的思考”为主题,介绍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主要内容。汤国安教授以“现代地理信息技术进展与教学拓展”为主题,指出目前地理信息理论与技术出现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高中地理中GIS部分内容的讲解亟待顶端设计。

第二阶段,地理特级教师优秀代表孙小红、李树民、张新、周义钦、冯丹五位老师分别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诠释了教育家精神在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引领意义。第三阶段,入选“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的付桂军、戴志龙、向颢三位老师分享了各自的成长故事。(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官网)

返回目录

 “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2024年第五届砥石论坛举行

51213日,“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2024年第五届砥石论坛在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举行,2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数字化如何赋能教师成长并转化为育人成果、区域教师教育治理的内在机制与实践样例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交流。

据悉,砥石论坛是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县级教师发展机构专业化建设”项目的品牌学术活动,旨在立足区县实践、聚焦行业热点、难点,为创新实践单位及我国广大县级教师发展机构、一线教师分享实践智慧提供交流的平台。

本次论坛由国家级教师培训管理者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江北区教委、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承办,分为开幕式、主旨报告、平行论坛、主题式工作坊等环节。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教育处处长潘思纳在致辞中表示,要着力打造通用的教育数字技术知识体系,为各区域教师赋能,广泛提高教师数字素养,保障教育公平。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发展处一级调研员鹿旭忠认为,县级教师培养是全国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与支撑点,数智化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机构更要走在前面,引领教师专业成长。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江鹏认为,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首先要建设智慧设施,加快推进教育新基建建设、多场景应用、云资源建设,为教师成长建设教育数智化新场景。同时,还需要打造智慧课堂,运用大数据等精准开展智能助学、助教、助研、助管。江北区副区长吴亚莉表示,教师数字素养和技能既是教育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希望通过探讨数字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与可能,探索教师数字素养转化为学生学习素养的路径与方法,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刚以《数智时代的教育伦理》为主题,从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自我控制四个方面,阐述了在数智时代教育活动中人际关系和谐以及教育者德行完善的重要性。国家级教师培训管理者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闫寒冰以《数智时代的教师发展创新》为题,从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如何使用好人工智能大模型、数智素养提升的原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江北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李四川分享了教师研修数字化转型的江北实践。“我们打造了区域教师研修平台,该平台由技术人员与教研员共同研发,针对教研需求及时调整功能和流程,比如推出了码上研训小程序、基于大数据的课程观察系统。”

此外,活动还举行了以“经验分享”“现场实践”为主题的平行论坛,来自全国各地区的教育专家就智能技术赋能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研修数字资源众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发展、数字化转型提升乡村教师育人能力等主题进行经验分享。(来源:重庆日报官网

返回目录

 “教育家精神引领小学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南京晓庄学院召开

51719日,“教育家精神引领小学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南京晓庄学院召开,南京晓庄学院校长张志华、副校长王本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赵建军等出席会议。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全国55家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单位代表参加研讨会。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附属小学校长于伟在《好老师的功夫及其养成——一所小学校的追求》的主题报告中,认为好老师是赋予习以为常的教学以学习、反思、研究、合作、创造色彩的老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黄书光分享了《教育家精神的生成传扬与价值指向》主题报告,探讨中国教育现代化是外力冲击下启动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要领会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向东强调了基于大模型(ChatGPT)的教师专业发展;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张宝歌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小学卓越教师成长路径及培养机制》主题报告,强调教育家的精神强调以学生为本,全面加强师德养成教育,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格制度;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严从根强调从观念启蒙到日常生活启蒙是小学教师的使命自觉和能力发展根本要求。

首都师范大学儿童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魏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翁伟斌,《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常务副主编陈浮、《全球教育展望》编辑部主任王冰如就素养导向的小学跨学科教育与新时代师范类专业课程改革、教育科研论文写作分享了学术观点。

研讨会期间,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初等教育系主任濮海慧教授、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曹如军教授、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余颖以及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张济洲教授围绕小学教育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小学“明”师培养、小学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培养、地方师范院校布局研究等主题,做了相应探讨。(来源:南京晓庄学院官网)

返回目录

《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23》成果发布会暨师范生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在东北师大举行

518日,《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23》成果发布会暨师范生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活动在东北师范大学举办。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小华、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学军、长春市教育局局长崔国涛、田家炳基金会行政总裁田立仁、科学出版社总经理闫向东、《现代教学管理》编辑部副主编杨玉,东北师大副校长邬志辉参加开幕式并致辞。发布会由东北师大社会科学处处长白冰主持。东北师大教师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广对《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23》研究成果予以介绍,并由教育学部柳海民教授、梁红梅教授等九位课题组成员围绕中国师范生发展作专题报告。

黄小华在致辞中指出,该报告系列成果为国家未来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政策参考与客观真实的数据支撑。刘学军表示,报告的发布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深化提供了科学的事实依据、严谨的理论指导及前瞻性的价值引领。崔国涛表示,该报告对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和培育教育家型教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田立仁表示,期待以该报告发布为重要契机,进一步与东北师范大学协作互通,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邬志辉表示,东北师大将持续关注和追踪我国师范生发展问题,并期待与各位专家学者共话促进师范生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愿景,共享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最新成果,为新时代国家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贡献东师智慧。

发布会后东北师大举行了为期一天半的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国际论坛。论坛围绕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核心议题,设主题报告、学术沙龙、名校长论坛以及名师讲坛等多个环节。来自剑桥大学、东京大学、东京学艺大学、帝京大学、兵库教育大学、福井大学、武藏大学、神奈川大学、北海道大学、素叻他尼皇家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及东北师大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六位基础教育名师名校长共同参与,共享教师教育领域最新理论成果,共话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未来图景。论坛期间,邬志辉代表学校分别会见了英国剑桥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及日本教师教育研究者代表团,就未来在教师教育领域拟开展的高水平、实质化学术交流与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向相关学者颁发了聘书。

论坛后,东北师大举行为期八天的“跨学科-跨学段-跨区域”同题异构英语、科学、数学、语文学科教学研修活动。此次研修活动集“幼小初高大”一体化、多模块场景式国际化、名校名师名课协同化等特色于一体,旨在为广大与会者搭建起学术交流与国际对话的高端平台,有效促进了中外教师教育研究者开阔思路、增进友谊、激励创新、谋求发展,共同推进教师教育事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据悉,东北师范大学自2019年以来发布关于中国教师发展的相关报告,本次报告为第四次。《报告》以中国师范生发展为研究基点,创新研发了原创性师范生发展研究工具,循证了师范生发展的历史规律,总结了师范生发展取得的成就,呈现了师范生发展的现实样态、挑战与影响因素。《报告》调研覆盖部属师范大学、省属师范院校、综合院校、高等专科院校等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大一至大四年级10万余名师范生,聚焦师范生角色认同、学习投入、专业能力、职业愿景等核心议题,并对特定师范生群体进行群像素描。

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广对《报告》研究成果予以解读,指出:多年来,中国师范生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师范生在校人数逐年攀升、屡创新高,以2000年至2020年为例,实现了150多万到320多万的跨越式增长。中国师范生政策吸引力高,角色认同感强。近七成师范生能够充分认识相关教育政策,深入理解教育家精神内涵,从教潜质、从教意愿、从教意志、职业使命感均表现良好,外部建议、个人兴趣以及政策优势共同构成师范生专业选择的重要动因,所占比例分别为63.57%58.37%33.58%。此外,中国师范生学习投入多元,专业创造力凸显;师范生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就业形势向好。不过《报告》同时指出,师范生发展存在从教志向内隐多重矛盾、学习投入行为多元偏差、学科转化能力多维不足等问题。对此,《报告》提出坚持长周期培养与终身追踪服务、拓宽素养基础与融合教师教育、高质量目标与大中小一体化、强化专业标准与提高吸引力、突出文化特色与学科前沿性等战略举措建议。(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官网)

返回目录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研讨会暨长三角教师教学发展合作论坛在皖举办

518日,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研讨会暨长三角教师教学发展合作论坛在黄山学院圆满举行,会上成立了长三角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本次会议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安徽省教育厅共同指导,上海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主办,黄山学院承办,超星泛雅集团协办。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处长高巍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特聘教授邬大光,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真荣,黄山市副市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刘力,黄山学院党委书记李铁范,黄山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庆宏等出席会议,长三角高校教师发展部门负责人及全国120所院校的300余名教师出席本次论坛。

李庆宏在致辞中介绍了黄山学院的整体建设发展情况,并指出教育数字化浪潮下如何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是长三角乃至全国每所高校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此次会议对推动高校教师教学创新、教育教学质量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刘力指出,此次论坛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为长三角地区的高校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共同发展的平台,提升区域内乃至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以此推动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在落实构建长三角一体化新发展格局中,各省市要主动肩负使命,以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为契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加快提升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探索落实数字赋能教育教学的新路径,形成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机制和新优势,力求在全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高巍巍在致辞时对长三角教师教学发展联盟的定位基于高度认可,他认为长三角教师教学发展联盟的成立是有组织地推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有组织地服务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次创举。高巍巍指出,教育部正在落实中央部署,加紧研制教育强国规划纲要,进一步推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并强调高教司将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方面重点抓好三件事:对各地各高校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通过中央教改专项和“两重”项目进行择优支持;举办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增设产教融合赛道,带动和提升广大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真正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在总量不增、规模压减的情况下增设教师教学发展指导委员会。通过这些举措激发教师探索教学改革兴趣,提升教学创新能力。

在长三角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成立环节,上海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轮值理事长、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陆昉,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丽伟,华东师范大学课程建设技术中心主任吴平颐,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王骏,东南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陆莹,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教学研究处副处长卢玲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吴雨生参加长三角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成立仪式,高巍巍及各省厅领导上台为七所高校授牌。

会议主旨报告环节,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处长杨颉主持。邬大光以《好大学好老师好课程》为题,探讨了好大学、好老师、好学生、好课程及教师成才的标准与重要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教务处处长苏涛以《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为题,交流了 “智能时代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学成什么样”,并以首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智慧督导,西电智课+ ”为例,分享了西电以智能技术降低教师的工作量、以智慧教育系统提升教学效果等各方面的经验,展示了数字化教学的前沿成果。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蒋玉龙做了题为《看大赛数据,谈教学创新》的报告,梳理分析了过往三届教学创新大赛的比赛结果,总结了教学比赛数据背后的教学创新趋势与经验,并以评审视角从六个方面分享了对教学创新大赛的理解。超星泛雅集团执行总裁秦波涛以《智慧教学:教学创新的技术支撑和实现方案》为主题,介绍了智慧教学的技术支撑和实现方案,展示了前沿技术在教学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全面的展示了超星AI工具箱尤其是AI助教可以教师、课程、学生提供的智能服务和支持,表示超星将持续探索前沿技术在教学创新中的重要应用,为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赋能。

本次论坛增设了“长三角教师教学合作与发展”圆桌交流环节。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林伟、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丽伟、华东师范大学课程建设技术中心主任吴平颐、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王骏、东南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陆莹、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教学研究处副处长卢玲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吴雨生、黄山学院教务处处长方辉平九位高校代表参与交流讨论。各位嘉宾就长三角地区高校在教学创新与合作中的实际案例和经验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了未来合作的更多可能性。

分会场设置新工科组、新医科及新农科组、新文科组、基础课程组、课程思政组等多个多个教育教学相关主题研讨工作坊,分别邀请相应学科的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奖教师进行分享,十位报告嘉宾以自己的参赛课程为主题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创新、教学方法与成效、参赛实战经验、参赛感受与感悟等方面进行了丰富且精彩的分享。

本次会议为全国高校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经验的平台。长三角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的成立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协同合作,打造区域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来源:安徽省教育厅官网)

返回目录

第三届小学教师教育国际会议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

524日至25日,以“共创、共享、共生: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小学教师”为主题的第三届小学教师教育国际会议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首都师大初等教育学院承办,教育部高等学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会议有来自中国、澳大利亚、美国、芬兰、德国、日本、巴基斯坦等十余个国家300余位专家、学者、师生参加。源自109个单位(含88所大学)与会者齐聚一堂。首都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复全,芬兰坦佩雷大学教授艾诺·瑞珀,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发展处处长赵静分别致开幕词。

会上,11位专家作大会主题报告,依次是: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教授的《教师与教员——兼探中国教师的社会责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办主任孟繁华教授的《基础教育生态系统重构机制》,芬兰坦佩雷大学艾诺·瑞珀教授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在芬兰和国际视野下的趋势与挑战》,教育部高校中学教师培养教指委副主任、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中国大学教学》主编韩筠的《AI赋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小学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的《儿童全面发展和学生学业教育?教育对象本体论探讨》,日本创价大学吉川成司教授的《日本教师培训趋势:日本创价大学教师教育研究生院的举措》,初教院院长李敏教授的《全科型要义:培养懂小学教育的卓越小学教师》,以及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凯丽·比斯克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克里斯托夫·武尔夫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卡洛斯·阿尔贝托·托雷斯教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主任王凯研究员的研究分享。

大会以高峰论坛和四个平行论坛方式展开,共59位专家学者围绕教育政策、教育理论、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卓越小学教师的关键能力、课堂及伦理等方面展开交流研讨。(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官网

返回目录

专家观点

金志峰:持续推进“双名计划”为基础教育强基固本

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实施新一期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4—2027)(以下简称“双名计划”),在2022年“双名计划”基础上,新增一批高水平综合大学作为培养基地,不断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推进名师名校长培养。“双名计划”旨在积极探索教育家型教师校长培养新路径,造就一批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新时代“大先生”,为基础教育强基固本,为教育强国建设夯实人才根基。

近年来,在教育部大力推进实施“双名计划”的同时,一些地方也推出本地“双名计划”,取得了积极成效和宝贵经验。在新一期“双名计划”开启之际,深入总结教育部和各地实践经验,有利于对各级“双名计划”及相关政策作出系统的优化完善,并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部署、协同推进落实。笔者认为,持续推进“双名计划”,培养更多名师名校长,为基础教育强基固本,应做到“四个结合”。

国家计划与地方计划相结合,统筹构建“双名计划”培养体系。教育部“双名计划”直接培养的名师名校长数量是有限的,其更重要的功能是通过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地方各级政府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实施本级“双名计划”。以当前各级“双名计划”为基础,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将教育部“双名计划”和地方各级“双名计划”进行系统整合,各级政府积极协同推进,逐步构建形成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国家—省—市—县(区)”多层级、梯次式名师名校长培养和发展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国家计划为根,省、市计划为枝干,县(区)计划为叶,组成一个根系发达、枝繁叶茂、覆盖全国、泽被城乡的“双名计划”庞大网络。

 “双名计划”与延伸项目相结合,深入拓展政策影响辐射范围。“双名计划”作为新时代教育家型教师校长培养的重要路径,其在教师教育和教师校长队伍建设中的价值与作用需进一步挖掘和彰显。各地应继续依托“双名计划”,积极开发各类延伸项目和活动,提高“双名计划”影响力、辐射力,扩大政策惠及范围。比如,以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为核心,建设各级研修共同体、研训工作坊等团队发展平台,共同研讨解决教育教学和办学治校实际问题,促进团队专业成长和综合素质提升。还可以组织开展名师名校长讲坛、名师特色展示课等活动,帮助校长教师拓宽视野、更新理念、提升能力。对于青年教师、乡村教师,应为其搭建教育教学能力展示平台,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展示活动,依据参与者的表现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其提升专业能力、实现专业发展。

个人学习与团队成长相结合,带动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型教师校长,是“双名计划”的重点任务,也是近期的主要目标。但“双名计划”还有着更深远的目标,即以计划为抓手,以入选名师名校长为种子,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示范作用,引领、带动一批又一批教师校长的成长发展,推动教师校长队伍教育教学、办学治校能力的整体提升。当前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培养方案,建立健全名师名校长培养和引领带动机制。比如,支持建设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遴选一批教师作为工作室成员,由名师名校长在教研、课改、课堂教学等方面对成员进行指导,做好团队共同发展的“领头雁”,带动教师校长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再如,依托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立名师名校长线上工作室,提供线上指导,组织开展共同备课、协同教研,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同时,应支持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立实践点,吸纳当地教师校长加入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通过专业指导、示范教学、联合教研、课题合作等方式,促进当地校长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育精准帮扶。

近期提升与终身发展相结合,激发推动教育发展的不竭动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迭代,为教育开辟了新的发展前景,同时也给教育教学、教育治理带来新的挑战。教师校长必须不断拓展视野、提升能力,才能做到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积极应变,持续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一方面,教师校长应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理念,将入选“双名计划”作为全面提升的良机,同时也应视其为职业发展的新起点。无论是在培养期间,还是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均应努力学习成长、持续提升自我、带动团队发展。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为“双名计划”培养对象的职业发展打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完善相关激励保障制度,引导和激励他们坚持终身学习发展,当好基础教育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来源:《中国教育报》)

返回目录

赵英: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特色表征

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如何理解并真正体现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时代性、中国性、体系性”,是教师教育工作者需要厘清的几个关键问题。为此,《中国教师报》开辟“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专题,延请相关专家学者一同论道。下文为515日刊发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赵英所撰《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特色表征》。全文如下。

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5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对教师队伍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是对201499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的“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延续和深化。从“加强”到“健全”,尤其是增加了“中国特色”的前提定语,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指向、价值取向、服务面向和实践导向。中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健全,既有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普遍共性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共性特征上,一是普遍将教师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前置性战略,通过实施专项计划予以优先支持。二是普遍致力于推动教师教育专业化,着力将教师培养提升至大学层级,并建立起与之匹配的教师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培养培训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三是普遍推动实施教师教育的专业认证制度,包括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专业认证制度、院校认证制度,构筑起教师教育质量的专业保障体系。在普遍共性基础上,中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健全,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国情实际、体现一流水准的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那么,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特色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特色之一:服务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是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面临的独特现实国情。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对“更好的教育”的期待,是为近3亿在校生培养输送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促进1891万专任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如此规模巨大的教育体系,决定了中国教师教育体系任务载荷的艰巨性和谋划推进的复杂性,其建设路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要充分观照到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充分、不平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教师教育需求侧的多元性、差异性、复杂性,既要统筹处理好东部、中部、西部以及城市、乡村的区域差异,还要统筹处理好不同学段、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形态差异,坚持因地制宜、因时施策,突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一刀切”的政策设计或简单化的贯彻执行。这实际上就提出了一个命题:需要进一步发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在明晰和尊重国家宏观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教师教育政策走向的基础上,针对省域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和政策设计,统筹处理好长远规划、中期规划、近期规划以及各分领域规划之间的关系,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在守正创新中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稳中求进,积小胜而成大胜。

特色之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属性

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师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作为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培养的是人民教师,服务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打造的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各环节。这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鲜明政治属性,也是办好教师教育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师教育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面临着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等短板不足。由此,有效统筹规模和质量、改革和发展,必须有一个强而有力的领导力量。同时,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必须立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前瞻性着眼于“强国之师”“大国良师”这个第一资源,通过稳步而系统的改革,以更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打造更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支撑更高质量的教育强国建设,进而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奠定基础、发挥作用。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使命和责任。

特色之三:系统集成的教师教育本土实践

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必须基于中国国情实际,解决中国高质量教师队伍的供给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基于对教师队伍现实问题的高位、精准研判,密集而有针对性地出台系列支持政策、实施系列改革计划,基于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系统集成的中国教师教育本土改革实践。比如,在培养端启动实施了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2018年)、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2018年)、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2021年)、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2022年)、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2022年)、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2023年)。在培训端,在持续完善国培计划、特岗计划等相关政策、模式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年)、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2023年)。同时,制定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等系列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印发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以及新时代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配套实施了师范类专业认证、教师资格考试及免试认定等系列改革。尤其是2018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对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作了全方位精准化的布局。这些富有创造性的本土实践基于国情、尊重国情、服务国情,构成了新时代中国教师教育体系的重大政策创新、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模式创新,成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中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特色表征,也成为中国教师教育从自信自立走向未来的源头活水。

特色之四:标识引领的教师教育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教师队伍建设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系列具有标识性的教师教育概念,构成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教师教育话语体系。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到“四个相统一”,从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到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习近平总书记以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标识性概念,树立起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群体标杆,将新时代教师的使命价值提升到新境界,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教师的工作特性、成长路径。特别是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已经成为当下和未来教师教育领域的核心主题与标识性概念,蕴含着鲜明的时代内涵与文化特质,体现着教育强国视域下对教师的高标准与高要求,体现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教师文化赓续的新凝练与新境界。这些具有鲜明标识性的教师教育概念及其衍生而成的教师教育话语体系,基于中国国情实际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中国教师教育深厚的本土情怀与内在的创新活力,已深度融入或映射到中国教师教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以及政策体系、实践体系之中,成为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引领性目标,构成了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独特话语体系。

特色之五:尊师重教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师道精神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思想内核和精神源流,更是深植于教师专业发展深处的文化基因。比如,“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等经典论述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尊师重教之于国家治乱兴衰的重大意义;“师者,人之模范也,无德者无以为师”“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以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等经典论述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教师高尚道德与高尚行为的期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及“豫、时、孙、摩”的兴教之法等经典论述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智慧和教学良方。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师道精神,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滋长壮大、根繁叶茂的文化土壤,体现着中国教师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看待教育、看待学生的特有价值、思维和文化内涵,正在并将继续通过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深刻影响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思路、模式以及每一位行走在教育家之路上的人民教师。(来源:《中国教师报》)

返回目录

刘建平:如何发挥综合性优势办特色化教师教育

《中国教育报》520日刊发湖北大学校长刘建平《如何发挥综合性优势办特色化教师教育》一文,介绍湖北大学打造特色化教师教育的一系列举措。择要摘录如下。

综合性大学举办师范教育,既是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走向,也是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回应时代需求和社会需要,进一步拓展教师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作为综合性大学,湖北大学“因师范而生”“因师范而兴”“因师范而优”。9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尽管六易校址、八更校名,学校依然传承师范教育文脉、坚守师范教育本色,为湖北省培养了约1/3的省级示范高中校长和教学名师。

202011月,学校成立了师范学院,基于“师范为根”“本科为本”理念,提出重振师范教育的改革方向,争当地方高校师范教育改革的“排头兵”,积极为湖北教育高质量发展主动作为。学校以强化师范性、夯实专业性、增强实践性、突出综合性、凸显创新性为策略,积极推进师范教育综合改革,大胆探索综合性大学举办高质量教师教育的发展之路。

(一)蓄势聚力赋能前行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集群、资源集中、生源集聚等综合性优势,为培养“经师”“人师”相统一的卓越教师提供必要条件。

学科集群。学校的学科专业覆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学科门类。学校充分发挥多学科专业的优势,较早出台了主辅修、双学位等制度,同时开展了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培养了大批专博兼备的各学科师范人才。

资源集中。学校建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还建有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于一体的图书馆馆藏体系,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范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

生源集聚。学校以多元化学生活动为基础,打造了系列体现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如师范生“三笔字竞赛”“板报设计大赛”“教学技能竞赛”“职业规划大赛”“心理情景剧演艺大赛”等,助力师范生涵养教育情怀、树立从教志向、掌握教学技能、全面自由发展。“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自实施师范教育综合改革以来,学校的师范专业招生一志愿率高,且高分学生集中,生源质量显著提升,形成了以培养质量提升生源质量、以生源质量保障培养质量的良性循环。

(二)多措并举赋能提质

学校以科学研究、研究生教育、智库服务等学术性优势,为培育和发展教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动能。

科学研究。作为综合性大学,学校不仅在各师范专业学科领域、教师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研究、课程与教学研究等方面具有较为雄厚的研究实力,而且在科教融汇上拥有天然的优势。教师将前沿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中,并且指导学生参与各类科学研究,以此培养了大量的具有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拔尖创新型专业化人才。

研究生教育。作为综合性大学,学校拥有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了16个学科教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含学硕、专硕)。学校的学位点布局极大地促进了师范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历水平,助力师范人才在学科专业领域深耕、拓展;另一方面,进一步夯实师范功底,提升教学技能和水平。

智库服务。作为综合性大学,学校在智库服务上具有先天条件和独特优势,不仅能深度参与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为政府、中小学校等提供大量的科研服务和智力支撑,彰显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而且能与政府、中小学校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快速掌握教育新政策、发展新动向,避免教育教学研究、师范人才培养等与教育实践脱节。学校不仅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领域重大问题研究,积极为湖北省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咨询决策服务,而且大力推进教育智库建设,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如湖北基础教育研究院、湖北省教联体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等落户学校。

(三)多维联动赋能增效

学校以开放办学、协同育人、终身学习等开放性优势,为培养“四有”好老师打下坚实基础。

开放办学。作为综合性大学,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仅组织师生走村入户,深入工厂车间,而且与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开展合作,帮助学生了解国情、省情以及社情民意,同时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师生的国际化视野,在交流互鉴中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激励他们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2023年暑期,学校以“跟着习近平总书记踏山河”为主题,组织536支团队8239名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目前,学校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关系,尤其是在孔子学院建设、区域与国别研究方面特色突出,为学生架起了一座瞭望世界的桥、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

协同育人。作为综合性大学,学校坚持协同育人。作为湖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示范校,学校与随州市人民政府签订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共建合作协议,建设湖北省教师教育共同体,发挥地方资源优势、高校专业优势、中小学平台优势,在师范生培养、教师培训、实习基地建设、教师教育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和全方位育人。

终身学习。作为综合性大学,学校坚持服务于终身学习。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矛盾不仅体现在每个学科的师范生身上,某种程度上会伴随每位教师终身。学科知识的更新迭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日新月异,要求每位教师必须终身学习,不断丰富和拓展自身的知识与视野。学校积极承担湖北省荆楚名师名家培养项目,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免试教师资格认定,推进随州教师教育实验区名师轮岗,实施红安县第三中学帮扶,通过挂职培训、驻点教研、同课异构、课题研究等活动,助力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开展终身学习。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当前,学校正以“高质量兴办师范教育”为目标,以“强基础、扬优势、补短板、抓突破”为思路,继续努力在综合性的底色上形成特色化的教师教育成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为培养卓越教师蓄力。(来源:《中国教育报》)

返回目录

时玲玲:教师如何成为“教育家”

《中国教育报》522日发表语文出版社编辑时玲玲为《长在语文课堂》一书所撰的编辑手记,探讨新时期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路径。全文如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师者的认识,也是当下不少教师的认识。在新时代,教师仅仅“传道授业解惑”就够了吗?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显然,在新时代,教育家型教师才是教师发展的追求。

《长在语文课堂》呈现的是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近两年来写的文章,涵盖了对语文教育的思考、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对《诗经》《论语》这两部经典文献的导读和自己的生活感悟,或许可以给教师带来以下启示。

教育家型教师的养成离不开课堂。程老师以“课比天大”为职业信仰,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都坚守在三尺讲台上。课堂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阵地,也是教师精神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一名教师如果想在专业技术上不落后,就不能离开课堂。教师在课堂上会遇到性格各异的学生,会碰到难以处理的教学问题,被学生质疑……这种种,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将知识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还要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优秀的教师通过课堂“修炼”内功与外功,通过课堂影响一批又一批学生,通过课堂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学会在课堂上成长,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要积累课堂作品。课堂作品是教师课堂教学成果的体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对学生具有教育教学价值,对其他教师也有启发和借鉴价值。

教育家型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具有研究的能力。教师不仅要会上课、教学生,还要有自己擅长的研究内容。教师要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不仅要有问题意识,而且要有研究能力。问题意识是指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积累问题,研究能力则是一种主动探究的能力。语文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很多研究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果教师没有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往往会被裹挟在各种各样的新概念、新名词中,不知所措,甚至出现教了十几年,突然不知道怎么教学生的情况。笔者认为,教师研究能力的培养或许是未来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

程老师不仅是一名语文教师,还是一名研究《说苑》的学者,曾在《中国典籍与文化》上发表了《发现莫斯科国家图书馆藏宋版〈说苑〉》。在《长在语文课堂》中,程老师还谈了很多对当下语文教育教学现状的思考与探索,有的涉及课程改革,有的涉及教材建设,有的涉及课堂教学实践。正是具有问题意识、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教师才能在纷繁的概念和问题中拨云见日,直指问题的关键。

培养研究能力需要教师培训者的关注,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自我学习。笔者认为,研究能力需要在阅读和反复训练中得到提升,这就要谈到教师的专业阅读。不少教师先阅读的是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等“外层书”,随着课堂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思考的深入再阅读“中间层书”(选集),进而阅读“核心层书”(原典)。程老师认为,语文教师要用10—20年的时间系统地阅读“核心层书”,如“四书五经”“十三经”《楚辞》《说文解字》等。不管读哪一层级的书,都要有读书的方法:一是要反复读,领会作者的意思;二是带着问题阅读;三是在阅读中获取观点、立场和方法;四是用观点、立场和方法来反思;五是在反思中改善行动。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教师就能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确定自己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获得一定的研究方法。

教育家型教师还须具备写作的能力,既要能写专业类的文章,又要能写生活感悟。专业类的文章对教师研究、提炼和概括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有学者指出,专业类的文章,有助于教师从经验、感性的重复性教学行为走向理论、理性的创造性思考;专业类的文章是教师沉淀实践成果、实现转化与推广的合理路径,也是教师保持持续的研究状态、增强职业认同感与获得感的有效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如果教师自己对生活没有热情,不热爱生活,怎么能教好学生呢?在《长在语文课堂》后记中,程老师写道:“语文教师能写点儿东西,才有教学生写作的资格。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构成要素中,写作能力当居于核心位置。”其实,写作能力的训练,无他,唯有多读、多写、多改,天天写,成年累月地写,想不提高都难。(来源:《中国教育报》

返回目录

王素月:提升教师教材素养,增强教材育人成效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王素月47日在中国教育新闻网撰文指出,为进一步增强教师使用教材的育人成效,亟需提升教师的教材素养。全文如下。

教材素养是指教师应当具备的、适应新时代教材建设需要的理念、技能与品格。当前,教材战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推进教材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站在新的起点上,提升教师的教材素养可采用以下策略。

第一,通过一体化课程建设加强教师教材素养的培养。首先,在职前教师培养阶段,应将教材本体知识、教材应用知识、教材建设前沿研究等内容以模块化、项目式的方式融入课程与教学论、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专业课程体系;还应将教材理解、应用技能与伦理品格的相关内容融入职前教师的见习、实习内容之中,通过从理论到初阶实践的审思,加强对职前教师教材素养的初阶培养。其次,在职后教师培训阶段,应通过精准调研准确把握教师内隐的教材理念,厘清教师教材理解、转化与创编过程中遭遇到的困境与挑战,基于问题展开序列化培训课程的开发。构建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材素养培训课程实施体系,确保接受培训的教师不仅能够自由选择培训时间,还能自主选择培训模块。基于一体化教师教育课程的支持,持续提升教师教材素养。

第二,学校基于制度建设加强对教师教材素养的测评与提升。首先,各学校应加强针对本校教师教材素养发展水平的测评,定期对教师的教材理念、教材应用技能与伦理品格等展开考评,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将其纳入学校教师培养制度建设。通过周期性测评,帮助教师及时发现自身在教材二次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学校和教研组织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整与改进。其次,学校应加强针对教师教材素养发展水平的考核制度建设,制定教师教材素养评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教师开展职称晋升加分、额外的绩效奖励等考核和奖惩。

第三,教师立足反思性实践提升自身的教材素养。教师教材素养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教师主动将教材理论学习与应用实践相结合,并据此展开反思性实践,才能使教材素养获得质的提升。首先,教师应加强关于教材学的深入学习,充分利用当下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各层级教材培训资源、教研资源等,积极吸纳关于教材开发、建设、理解以及应用的相关前沿理论研究成果,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其次,教师还应在前沿教材理论的引领下审视自身的教材理念、技能与品格,发现问题并积极探寻解决策略。通过工作日记、课题申报、论文撰写等方式展开反思性实践,有效提升教师教材素养水平。(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返回目录

张宝成:数字化让教师备课更精准有效

2024524日起,《中国教育报》智慧教育专刊开设“一线应用”栏目,介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我国各地各校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育治理、教研创新等方面的实践与经验。具体分为“国家平台篇”“校园篇”“课堂篇”3个子栏目。下文为“国家平台篇”收录,介绍山东省安丘市东埠中学基于国家平台开展“双轨”备课的情况,作者为该校张宝成校长。正文如下。

前不久,我在听课中发现,几名年轻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进步明显,不仅教学重点把握准确,而且课堂氛围活跃。而这正是学校组织教师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研修取得的成效。教师通过平台研修,获得资源支持、方法参照,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设计,教学能力逐步实现了“从借鉴到融合”的跨度性提升。

山东省安丘市东埠中学是一所多校区办学的县域学校,实现校区间的教学优质均衡是学校教学面临的重点难题之一。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国家平台”)资源质量高,可借鉴性强,有助于增强教师备课实效。学校提出“三备”要求,即备内容、备方法和备技术,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兼顾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技术的彼此适配。

(一)备内容,促单元模块课程资源生成

国家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校以大单元教学为引领,重点突出优质资源在教师端的汇聚与生成,引导教师能够更好地将资源应用到教研、备课、授课等各个环节中。

每学期初,学校将语文、数学、历史、体育学科作为先行学科,由相关学科教研组组织教师在国家平台“备课资源”板块中查找筛选以单元为模块所需要的教案、课件、导学案、学习任务单等资源,进行二次加工,或是进行切片处理,或是截取知识的重难点片段制作成微课等,生成基于问题导航式的自学微资源。如语文学科以“主题阅读资源”和“晨诵微课资源”为主;数学学科以“微型课程”资源为主,分为“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两大类。

除此之外,针对由于学校教室环境或资源缺乏等难以开展的教学活动,学校借助国家平台资源备课,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场景。如基于国家平台“科学公开课”板块,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并从平台提取知识点开发题库,利用题库定期开展“最强大脑”竞赛活动。与此同时,结合学校办学格局和现状,学校整合平台中的美育、劳动与技术等优质课例,已开发包括科创课程、学科素养课程、综合素养课程、综合技能课程、社团课程(科创、艺体)、人生规划等在内的具有校本特色的六大类共计50余门课程,教师制作出各类微课程900余节。

(二)备方法,“双轨”教研促多校区协同发展

家平台汇智聚力,展示“看得见的思维”,是教师集体教研和个人教研教学的“样本”。我们重在基于国家平台改进教研与教学方式,促进“双轨”(线上线下)教研协同,驱动各校区教师从单纯的借鉴应用到与教学环节的深度融合,促进各校区教学质量提升。

线上教研环节,教师借助平台中的名师授课视频,从研“一堂课”、悟“一类课”做起,采取“一观、二研、三备”式线上教研备课模式。首先个人观看名师课堂,完成初步备课设计;然后备课组开展线上研讨,交流学习心得吸取名师先进教学方法及优秀教学设计;最后个人结合班级学情和具体的教学需求、特定的场景,选择适宜的应用方式,灵活组合,创造性地使用平台资源,完成二次备课设计,以此实现课堂组织形式、结构、流程的再造。线下教研环节,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安排一个下午两节大课的时间,结合自身依托国家平台完成的线上备课情况,就本周教学任务,围绕“知识点、重难点、能力培养点”开展教研,以实现统一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统一基本作业训练和活动,统一单元测试与讲评,从而为整体提升各校区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目前,依托国家平台学校统筹智慧课堂、智慧作业以及线上答疑、网络教研等多场景的应用,不同校区积极拓展学生学习方式,逐步实现各校区教学质量同步提升。

(三)备技术,以素养和技能提升反哺教学场景

作为县域学校,东埠中学教师在数字资源获取、处理、运用等方面的素养与技能仍与城区学校教师存在差异。为此,学校明确了依托国家平台,在备课中形成“训、用、评”联动的教师素养提升模式。

一是诊改式研修与实践操作同步。通过建立平台应用诊断周和混合教学工作周报制度,找到诊改式研修的切入点;再通过“专家培训”“教师实操”“课堂交流”“妙招分享”等实践活动,分主题、分学科、分年级地多维度持续开展国家平台应用技能培训工作。前期培训旨在掌握操作流程,要求教师能够依托平台,找到要授课的资源,并使用默认播放器上课或使用H5播放器上课;后期通过“主题建构、观摩学习、磨课提升、会课反思、创生迁移、评价总结”等六步研修活动,实现培训与实践的同步。

二是加强应用场景的指导。指导教师在学习借鉴国家平台资源基础上,借用简单易操作的编辑软件,如Camtasia(录屏软件)、ChatPPTPPT制作工具)等,制作视频、动画等微课资源,构建具有互动性、趣味性和个性化的教学场景。以美育教学为例,基于技术支撑,可以依据教学需求的具体描述,适时、适度地生成多种艺术风格的美育类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案,所生成的内容不仅具备新颖性与独特性,也可以涵盖画作、音乐、视频等多种模态。

三是“活化”技能支撑,让教师从原来重视认知层面的知识习得转变为重视情境应用的图式建构。如针对传统实验课堂缺乏开放性、互动性等问题,通过虚拟实验室和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搭建虚拟数字实验课堂,可以为实验教学提供新模式。以初中物理电学大单元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国家平台借助虚拟实验室,引导学生从认识电学元件开始,完成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拓展等活动,最后通过任意设置和调整实验元件的参数,探究规律、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实验步骤能实时保存,随时可以修改或打开继续实验,实验器材能随时修复,如小灯泡烧坏了,可以进行修复继续实验,这样不仅能看到真实的实验现象,还能节约实验器材,避免浪费。

基于国家平台的“助学、助教、助管、助训”功能,通过突出方法习得和研究意识渗透,平台既是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抓手”,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助手”。来源:《中国教师报》

返回目录

Kristof De Witte 等:工作任务的稳定性影响新手教师的留任率

贝尔加通讯社(Belga News Agency522日发文介绍一项关于比利时荷语地区教师留任率的研究。研究受比利时教育大臣Ben Weyts委托,由鲁汶和安特卫普大学的研究者合作进行。该研究的大背景是比利时荷语区佛兰德区域(Flanders)长期以来都存在教师短缺问题。研究发现,过去十年间教师留任率有所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Covid-19危机之后,人们更倾向于稳定性好的工作。教育本身是一种稳定性相对较强的职业。而保持教师工作任务的稳定性能够有效提升新手教师留任率。研究显示,给教师分配相对稳定的任务更容易促使教师坚守岗位,例如以整年度为单位安排教学计划、支持教师扎根固定学科等。签订长期和终身合同也能提供稳定的外部保障。研究组成员Mike Smet教授指出,稳定性对于2030岁之间的新手教师尤为重要,因为在这个年龄段,他们往往建立家庭并需要申请房屋贷款,因此格外需要职业和收入上的安全感。”(来源:Belga News Agency官网

返回目录

Thalia M. MulvihillLinda E. Martin:关于人工智能和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者和决策者需要考虑些什么?

如何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人工智能以及如何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 Taylor & Franci旗下The Teacher Educator期刊两位编辑邀请其编委会成员从教师教育者和决策者的视角讨论这一问题。具体问题和专家回答择要编译如下。

(一)教师需要在何种程度上掌握AI的基本知识,包括其功能、限制以及与AI相关的伦理问题?

(二)教师教育者如何培养教师批判性评估AI系统的能力?如何帮助教师使用AI优化教学?

(三)教师教育者如何帮助教师提高数据素养以有效使用和解释由AI技术生成的数据?

(四)关于数字公民素养的讨论中有哪些重要议题?教师如何讨论AI技术的使用伦理?如何保证技术使用的包容性和公平性?

(五)如何为教师创造新的专业发展机会?

三位专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研究专长,介绍了如何利用AI来支持教师教育者和在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专业发展。

Kirsi Tirri, 赫尔辛基大学:以芬兰为例,教师教育机构会给教师教育者提供关于如何使用AI的及其限制的培训,并在适当情境下允许学生教师在作文和考试中使用AI,这就要求教师教育者以此为前提设计考试,考试应该重点考察学生教师的批判性反思能力。教师教育需要重点关注AI在道德、隐私和包容性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帮助学生教师养成批判性地评估AI系统的能力。教师教育者必须提供相关框架来评估AI的教学效果和影响,确保其将自适应评估和个性化学习平台等工具有效整合到教学中。提高学生教师的数据素养也至关重要,包括数据分析、解释和可视化等技能。另一个重要事项是数字公民素养,包括规范使用人工智能、尊重知识产权和批判性地消费数字内容。教师应该使用人工智能提高社会的包容性和获取信息的便捷性,而防止进一步社会固化和分化。最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需要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保持同频,以应对其不断扩大的社会和教育影响。

Marybeth Gasman, 罗格斯大学:首先,教师教育者自身需要接受人工智能基础方面的培训,包括它的工作原理、术语和教育中的应用,尤其是人工智能如何增强教学实践、培养创造力,以及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定制学习计划。第二,教师专业发展应关注人工智能使用中的伦理问题,特别是偏见、隐私和问责等风险。教师在课堂上使用AI时应秉持公平负责的态度。第三,关于如何有效地使用人工智能来改进教学和评估,规避作弊、学术部诚信等问题,教师需要相应的指导。第四,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区分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和真实的学术作品。

Peter Youngs, 弗吉尼亚大学:许多教师教育工作者担心AI会对他们的工作带来冲击和危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前的研究也正在积极探索如何利用生成式AI来支持职前教师和教师教育工作者。例如,有些项目使用小学和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录音和视频记录来训练神经网络(一种生成式AI形式),以识别和区分这些记录中的活动结构和教学活动。研究发现,在活动结构方面,通过训练,神经网络可以准确地确定教师是否在进行全班或小组教学,学生是否在进行个别座位工作,或者教师和学生是否在教学活动之间进行过渡。在教学活动方面,神经网络可以准确地评估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性质、学术语言的使用、学生的解释和理由、教师的反馈以及学生的理解吸收。通过使用教师仪表板和学习分析,教师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生成式AI让职前教师观察和反思他们的教学实践,以此提高教学水平。教师仪表板具有视觉显示功能,提供有关课程的丰富信息和详细记录。这些仪表板可以促进师生分享课程视频和对课堂互动的理解,从而促进共同设计和实施。(来源:Taylor & Francis Online官网The Teacher Educator期刊

返回目录

学术前沿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

范先佐, 郭清扬.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4.

该书是学前教育专业自考生的必读书目,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全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自学考试大纲。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规范自学者学习范围,提出考试要求和考试标准的文件。它是按照专业考试计划的要求,具体指导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和编写教材的依据。第二部分为教材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课程是具有教育学与心理学交叉学科性质的课程,是为培养考生掌握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知识,认识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规律,形成初步研究能力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教材主要介绍了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知识和常用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师职业概述、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概述、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职业纪律、教师的职业作风、教师心理健康、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职业素养与专业发展的途径、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评价。(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官网)

返回目录

建构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何茜, 罗平云, 卞含嫣. 建构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4):46-51.

教育实践课程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使命。梳理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实践课程的发展历程发现,教育实践课程经历了学苏中改造、恢复中改革、发展中转型等三个阶段。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完善师范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塑造师范生的情怀品质。未来应从教师教育信念、实践课程资源、实践课程师资队伍与课程评价体系四个向度构建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返回目录

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何以成为国家行动——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政策议程探析

杨跃, 宋延瑞. 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何以成为国家行动——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政策议程探析[J].当代教师教育,2024,17(01):24-30.

借鉴多源流理论,对21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转型发展中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进行考察分析,发现在教师教育机构的实践探索、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与政策建议、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等多重力量不断累积的推动下,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政策之窗”正式开启并成为国家行动;该政策议程形成中呈现出多元主体共同作用等特征,表明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具有特殊而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国情。继续深入开展相关理论探讨,有助于新时代开放灵活协同联动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返回目录

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跨学科耦合运行的路径优化研究

陈晓清, 桑新民, 范辰生. 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跨学科耦合运行的路径优化研究[J]. 江苏高教, 2024(4):8-14.

综合性大学加盟研究生层次的教师培养,是提升基础教育师资水平的战略举措,实施的难点是如何围绕高水平复合型教师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课程、教学、导师、实习、评价等环节的跨学科耦合运行。基于中国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案例,从教师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学术性与实践性的矛盾、专业建设的惯性定势等多角度分析影响和制约教师教育在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环境中创新发展的难点与攻坚战,聚焦课程体系、师资团队、评价体制、实践模式四个方面,提出破解跨学科困境的实施方略。

返回目录

教师教育振兴政策执行的阻滞与消解

王颖碟, 王标, 马宇祥. 教师教育振兴政策执行的阻滞与消解[J]. 教学与管理, 2024(12):21-26.

教师教育振兴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其有赖于相关政策的有效执行。基于史密斯模型构建教师教育振兴政策执行分析框架,从政策文本、政策执行主体、政策目标群体和政策执行环境四个方面审视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振兴政策的执行过程发现,其政策文本的模糊和脱节性、执行主体间的恶性博弈、目标群体的局限性与功利化倾向,以及经济贫乏与社会偏见等成为阻滞教师教育振兴的重要因素。因而,建议从完善政策内容设计,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减少执行主体博弈行为,增强政策执行联合效力;提高目标群体认知,降低政策执行阻力;改善政策执行环境,打造政策良好生态等方面综合施策,以突破政策执行困境,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返回目录

学龄人口减少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改善策略

李涛. 学龄人口减少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改善策略[J]. 中国民族教育, 2024(5).

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课题组近年来通过大规模田野调查,发现在学龄人口减少大背景下,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统筹考虑,提升待遇、加强培训、健全荣誉制度、拓展社会职能。

返回目录

加快民族地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王世忠, 王文钰. 加快民族地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助力教育强国建设[J]. 中国民族教育, 2024(5).

民族地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是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本文立足民族地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价值与实然样态,提出加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应然路径: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发展。

返回目录

教师的教育判断力:内涵要义、价值表征及发展策略

毛菊, 张斯雷, 吴凯欣. 教师的教育判断力:内涵要义、价值表征及发展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10):38-44.

多中心治理视域下高质量职教教师教育体系建构研究

童汝根, 林丽思. 多中心治理视域下高质量职教教师教育体系建构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24(9):66-73.

返回目录

教师教育实习指导过程中的挑战:一项质性研究综述

Bjørndal C, Mathisen P, Wennergren A, et al. Challenges of the supervision process in the teacher education practicum – A qualitative research review[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24,146:104619.DOI:10.1016/j.tate.2024.104619.

Extensive research has identified many quality-related challenges in the K-12-practicum. However, no previous literature reviews have synthesised the challenges of the various activities involved in the practicum supervision process (planning, teaching and observation, preparations for supervision, supervision sessions and post-supervision reflection). This review identifies interrelated challenges for the experiential supervision process, such as limited student activity, and qualitative challenges of observation, feedback, reflection and collaboration. The review highlights the lack of research on certain components and the need for a more holistic research focus regarding 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activities involved in the supervision process, specifically in terms of quality.

返回目录

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美国、中国、芬兰和新加坡的跨国比较研究

Zhang H, Lyu X, Qiu Y. Effectiv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 of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Finland, and Singapore[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4. DOI:10.1177/00224871241254779.

The promotion of effectiv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TPD) is a critical issue in the field of teacher education.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how ETPD is affected simultaneously by teacher- and school-level factor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Finland, and Singapore. The data were drawn from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 (TALIS 2018) and analyzed using a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Findings showed that scores on social utility motivation to teach, self-efficacy in student engagement, and school participative climate were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cores on ETPD across the four countries. It was concluded that gender, education background, teaching experience, personal utility motivation to teach, teacher self-efficacy in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 made significant, yet inconsistent, differences in ETPD in the four countries. Motivating teachers to teach and creating a democratic, participatory, and caring school culture may be important measures to promote effec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globally.

返回目录

优化大规模教学:AI能否融入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交互式、个性化学习?

Copur-Gencturk Y, Li J, Atabas S. Improving Teaching at Scale: Can AI Be Incorporated In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 Create Interactive, Personalized Learning for Teachers?[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24.DOI:10.3102/00028312241248514.

Scalable and accessibl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s have the potential to address the opportunity gap many teachers experience. Yet many asynchronous online programs lack interaction with and timely feedback to teachers. We addressed this problem by developing a virtual, interactive program that uses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to provide just‐in‐time feedback to teachers. We conducted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ith teacher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in which teachers were assigned to either this program or no additional training. We found that teachers who completed our program (N = 29) used mathematically richer tasks and created a more coherent, connected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to build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s than did teachers who were in the business‐as‐usual condition (N = 23)..

返回目录

如何教会教师们运用技术进行教学:教师教育者的实践

Uerz D, van Zanten M, de Korte K, et al. Teaching teachers to teach with technology: teacher educators' practices[J]. Teachers and Teaching, 2024:1-18.DOI:10.1080/13540602.2024.2342862.

培养新手教师进行差异化教学:一项追踪研究的启示

Dack H, Tomlinson C A. Preparing Novice Teachers to 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 Implications of a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4. DOI:10.1177/00224871241232419.

如何应对招聘困难学校的师资短缺问题

Dadvand B, Lampert J. Addressing teacher shortages in hard-to-staff schools[J].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4,52(3):271-275. DOI:10.1080/1359866X.2024.2348261.

从实践中学习实践:教师教育中的理论-实践类课程探究

Oved O, Raichel N. Learning the Practice from the Practice: Theory–Practice Courses in Teacher Education.[J]. Education Sciences, 2024,14(2):185.DOI:10.3390/educsci14020185.

返回目录

实习期间学生教师课堂管理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探究

Adams T, Koster B, Brok P D. Student teachers’ classroom management learning process and outcomes during the internship[J].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4:1-23.DOI:10.1080/02619768.2024.2353178.

从传统到临床的持续专业发展路径:教师教育中的学术-实地伙伴关系

Grinshtain Y, Avidov Ungar O, Livneh I, et al. From traditional to clinical approach toward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cademia‐field partnership in teacher educ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24,59(2):1-16. DOI:10.1111/ejed.12628.

教师教育入学考试中多次小型面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探究

Vilppu H, Laakkonen E, Haataja E, et al. Exploring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multiple mini-interviews in admission to teacher educ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4:1-18. DOI:10.1080/02619768.2024.2351068.

返回目录

成果推介

优化素养 强化实践 深化研学:综合性大学师范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成果完成者:蒋星红,秦炜炜,曹永国,张佳伟,陈书洋

单位:苏州大学,苏州市教育局

聚焦微能力 撬动做中学:测评体系赋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大规模实践

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成果完成者:魏非,闫寒冰,李树培,樊红岩,赵娜,杜龙辉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返回目录














教师教育专题信息

2024年第5

2卷第5期•总第8

2024618日发布


编辑:沈其娟、白益民   排版:沈其娟

初审:白益民 复审:沈其娟

上海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200234上海市桂林路100

徐汇校区西部计算中心2

网址:https://ghc.shnu.edu.cn/jsjyztxx/list.htm

电话:(86.21).6432.2156

(86.21).6432.2596

电子信箱:teupdate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