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题信息 2024年第2卷第7期

发布时间:2024-09-28作者:浏览次数:10

《教师教育专题信息》2024年第2卷第7期.pdf



目录



全球视野...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师与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 3

美国全国教师质量委员会倡导教师角色重构和师资配置策略创新... 3

美国多地探索师范生实习质量提升策略... 4

英国启动AI赋能教育新项目,助力教师减负与个性化教学... 5

欧盟委员会公布2024年“未来教师电子孪生”欧洲奖提名名单... 5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教师教育中探索混合教学模式... 6

政策导向...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7

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有关情况... 8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通知》... 9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10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 13

《中国教育报》发表社论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14

《中国教育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15

《中国教育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深刻把握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17

《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培育挺膺担当奋斗者... 18

习近平同志《论教育》出版发行... 20

习近平同志《论教育》主要篇目介绍... 20

《中国教育报》发表“教育时评”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遵循... 23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布2024年“最美教师”... 25

为培根铸魂育新人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25

教育家精神在这片热土上凝合升华——写在第40个教师节之际... 28

地方要闻... 31

湖北全面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以荆楚优师夯实教育强省之基... 31

四川省加快推进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33

吉林省构建“四师”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3

重庆市深化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关注教师队伍全过程发展... 35

浙江省宁波市坚持“四化”全力打造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36

院校动态... 37

北京师范大学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助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37

华东师范大学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38

湖北师范大学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的“黄石实验”... 39

南京师范大学举办“学习践行教育家精神”专题讲座... 42

北京语言大学举办“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与实践”线上讲座... 42

西南大学成功举办2024国际课程周... 43

重庆师范大学召开数智化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研究院建设方案研讨会... 45

华南师范大学“人民教育·人民教师——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南师大教师教育探索与实践”专题展览启幕... 45

专业活动... 46

国际教学教育理事会(ICET)第65届世界大会在葡萄牙举行... 46

六所部属师范大学联合召开“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座谈会... 47

2024中非教育学院院长论坛”在京举办... 49

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暨2024·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50

2024年“教师教育数智化—AI赋能教师素养测评”暑期学校在华南师范大学顺利举行... 51

2024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高中骨干教师(历史)培训在西南大学启动... 52

专家观点... 53

陈时见李培彤:高质量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实现路径... 53

董晓波: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54

柳燕: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师范生培养... 55

张茂聪:提升教育水平,走好师范强教之路... 57

学术前沿... 59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本质特征与实践路径... 59

中国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逻辑与发展路径... 59

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何以成为国家行动——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政策议程探析... 60

面向新质生产力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理论逻辑、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 60

历史长河中的教育家及教育家精神... 60

“优师计划”是遵循教师教育规律的一个政策典范... 60

国际比较视域下“优师计划”政策的特征优势、潜在风险与应对举措... 60

新时代科学教师教育体系:内涵、现状与建设路径... 61

新手教师专业认同发展的芬兰模式... 61

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教师教育合作:可为、难为与何为... 62

多重身份下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困境与抉择——基于自我博弈的视角... 62

连接教师教育与神经科学:价值、内容、路径及行动——基于2000-202267篇核心英文文献的范围综述... 62

教师教育研究:源流与演进... 62

教师教育研究:探索与发展... 63

教师教育研究:本土与借鉴... 63

教师教育实践:全球视角... 63

作为新兴研究范式的师范教育效能研究:三十年来(1993-2023年)发表的实证研究综述... 64

师范教育中反思方法的再思考... 64

科学教师教育中的探究式科学教育:系统回顾... 64

数字能力与数字技术:挪威幼儿师范教育课程分析... 65

在小学教师教育的在线学习环境中实施艺术教育特色教学法... 65

成果推介... 65

铸红烛·塑师表·育良师:西部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培养的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 65

理论引领,模式革新,资源筑能:高校一流教师教育教学发展体系构建与实践... 65

 


全球视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师与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

2024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全球发布了《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AI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与《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AI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students)两份指南,帮助各国和地区在未来更好地将AI能力融入师生发展体系中。在《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中,教科文组织从“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人工智能伦理”“人工智能基础和应用”“人工智能教学法”和“人工智能专业学习”五个方面,在习得、深化和创造三个等级维度下,概述了包括社会责任和应用技能等在内的教师应具备的15项能力。该框架定义了教师在AI时代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为教师在相关原则的基础上丰富自身的AI知识库和提升相关教学技能提供了有力抓手。在《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中,教科文组织从“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人工智能伦理”“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系统设计”四个方面,在理解、应用和创造三个等级维度下,概述了包括设计伦理和应用技能等在内的学生应具备的12项能力。该框架详细说明了相关课程目标和特定领域的教学方法,为提升学生的AI能力,培养AI时代下负责任且有创造力的公民提供了国际方案。教科文组织分别关于教师和学生的两份AI能力框架是基于全球形势的理性总结,为各国和地区AI能力框架的开发以及教师和学生AI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指导性建议。(来源:上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返回目录

美国全国教师质量委员会倡导教师角色重构和师资配置策略创新

20249月,美国全国教师质量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n Teacher Quality, NCTQ)发布一份名为《重新构想教师角色——战略化人员配置如何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Reimagining the Teaching Role——How Strategic Staffing can Attract and Retain Effective Teacher)》的报告。报告指出,当前政府和学校的许多政策举措限制了教师在教学和职业发展中的灵活性,例如禁止或者不鼓励教师观察同事的教学情况、在教师评价中不考虑团队合作贡献、教学辅助力量匮乏等。在政策和资源限制下,教师无法充分利用团队合作的优势,导致其工作压力增加、职业满意度降低、流失率上升,不利于提升教育质量。报告建议,通过打造团队教学等方式创新师资配置策略(strategic staffing),学校可以更有效地招聘和留住优秀教师,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来源:美国全国教师质量委员会官网官网)

返回目录

美国多地探索师范生实习质量提升策略

20243月,美国全国教师质量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n Teacher Quality, NCTQ)发布了一份名为《临床实践框架(Clinical Practice Framework)》的指导文件。该框架基于研究证据和一线实践者的观点,提出了构建师范生高质量实习体系的六个核心要素。8月,该委员会跟进推出《临床实践行动指南(The Clinical Practice Action Guide)》,集中展示和分析了美国多地在上述六个方面的相关探索和经验。

(一)建立师范生培养机构与实习所在学区的密切合作关系。高校等师范生培养机构与学区强化合作,可以提升师范生培养和培训体系的连续性和有效性。部分学区和学校已经初步建成师范生贯通培养通道,通过明确相应的课程和执照考试要求,保证师范生能够顺利进入全职实习阶段。

(二)严格遴选和匹配在校合作导师。实习期间的在校合作导师对新手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许多学区已经制定了严格的导师遴选标准,如规定指导教师需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并优先考虑教学成果卓著的教师。有少量学区给导师和师范生提供相应的经济或其他形式的激励。

(三)为在校合作导师提供培训和支持。有经验的教师并不能天然成为优秀的师范生合作导师。为此,有少数学区正在建立培训、评价和反馈机制来更好支持师范生在校合作导师。

(四)为师范生匹配合适的实习地点。适当的实习地点对于新教师的成长十分重要。在部分学区,师范生培养机构与学区内主管实习分配的相关部门通过签订备忘录或正式合约等形式,对师范生的表现以及师范生与其实习学校的适配性进行动态监测。这一机制也能为学校后续的招聘提供数据支持。

(五)强化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在实习期间,一些学区为师范生提供教学技能相关的一系列培训活动与拓展项目,提升师范生在课堂上的实战能力。

(六)建立数据收集与结果追踪机制。部分学区从师范生分配开始记录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对师范生和学校的相应表现及匹配程度进行评价,为未来工作改进和后续的招聘提供参考。部分学校也根据本校需要制定了师范生评价的标准和制度。(来源:美国全国教师质量委员会官网官网)

返回目录

英国启动AI赋能教育新项目,助力教师减负与个性化教学

20248月,英国政府宣布将投入4百万英镑启动一项新项目,旨在推进和优化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该项目将采用生成式AI技术,通过大量整合课程指导方案、行动框架、教学评估要求及其他材料,创建优质的AI训练内容库。这一内容库可以帮助教师高效批改作业、制作个性化教学材料,简化其日常行政工作负担。英国早期教育部长(Minister for Early Education)斯蒂芬·摩根(Stephen Morgan)表示,该项目将通过提供安全可靠的AI工具,帮助教师更加专注于个性化教学。828日,在首尔召开的全球教育创新峰会(Global Education Innovation Summit)上,摩根宣布,政府将与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以及相关的教育技术公司开展持续合作,进一步推动和优化AI在课堂上的应用。

另据泰晤士报教育副刊报道,部分英国高校也正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新形式。例如,伦敦一所私立学校,大卫·盖姆学院(David Game College)开设了英国首个“无教师”(teacherlessAI课堂,利用AI平台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学校认为AI能够提供更精准的学习评估。但是这一做法也引发了有关教育人性化的争论,批评者担心这将导致缺乏人际互动。(来源:英国政府官网和泰晤士报教育副刊官网)

返回目录

欧盟委员会公布2024年“未来教师电子孪生”欧洲奖提名名单

911日,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在其官方发布2024年“未来教师电子孪生(‘eTwinning for future teachers’)”欧洲奖提名名单。该奖项旨在表彰在教师教育领域做出卓越贡献并在“电子孪生(eTwinning)”行动中表现出色的机构。“电子孪生”是欧盟委员会发起的一项行动倡议,通过提供在线工具、服务和支持,鼓励欧洲的学校和教师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强化教学合作。本次提名的机构包括奥地利的斯蒂利亚教师教育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Styria)、比利时的霍威斯应用科技大学(Howest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保加利亚的安吉尔·坎切夫大学(Angel Kanchev’ University of Ruse)、克罗地亚的萨格勒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Faculty of Teac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Zagreb)等十余所机构。最终获奖者将于1128日至30日在布达佩斯举行的职前教师教育欧洲会议(the European Conference for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上公布。此次会议主题为“通过电子孪生促进公民教育和欧洲价值观(Fostering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European values through eTwinning for future teachers)”。(来源:欧盟委员会官网)

返回目录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教师教育中探索混合教学模式

2024/25学年开始,位于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教育学院将在其教师教育学士学位项目中试点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借鉴农村和远程教育项目的经验,40%的课程为在线授课。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灵活的学习空间能更好满足多样化学生的需求。进入后数字学习(postdigital learning)时代,物理环境需要与数字环境更好融合以促进日常教学和学习体验的整合。这种混合教学模式需要师范生具备更高的数字能力,但同时也能提升学生多样性和教育公平,推进教育理念更新。(来源: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官网)

返回目录



政策导向

弘扬教育家精神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82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

《意见》指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创新,加快补齐教师队伍建设突出短板,强化高素质教师培养供给,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支撑。

《意见》强调,工作中要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践行教师群体共同价值追求。坚持教育家精神培育涵养,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坚持教育家精神弘扬践行,筑牢教育家精神践行主阵地。坚持教育家精神引领激励,引导广大教师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意见》提出,经过35年努力,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呈现新风貌,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到2035年,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成为常态,教师地位巩固提高,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意见》对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涵养高尚师德师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权益保障、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提出了明确要求。(来源:教育部官网)

返回目录

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有关情况

8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行了介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文件,这是在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系统性跃升的关键历史节点上,对弘扬教育家精神,打造支撑教育强国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出的全面系统部署,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强教强师的纲领性文件。”王嘉毅表示。

《意见》明确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创新,加快补齐教师队伍建设突出短板,强化高素质教师培养供给,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王嘉毅表示,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研制贯彻落实《意见》,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弘扬教育家精神。第一,深入地方开展教育家精神巡回宣讲,遴选优秀教师组成宣讲团,赴全国各地巡回宣讲,掀起教育家精神学习高潮。第二,会同中央党校开展专题培训,实现全国25万名中小学书记校长全覆盖培训,推动学校践行教育家精神。第三,开展“春节回家看老师”弘扬教育家精神大型互动活动,引导社会大众感念师恩。第四,推出224个一线教师校长践行教育家精神短视频,全网推送,通过教师感人事迹,激励广大教师见贤思齐。第五,开展教育家精神研究阐释,组织各省分管教育领导、高校书记校长持续发表理论文章,结合实际,进行权威解读。第六,打造教育家精神宣传精品,开设“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专栏,推出《国家记忆·教育家精神》《大教育家》《大先生——中国教育名家列传》《老师,您好!》等,开展“教师风采艺术作品”“老师抽屉里的旧时光”征集活动,多方位、全角度、立体化宣传教育家精神。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总体目标要分成两个阶段达成。”王嘉毅介绍,第一个阶段是,经过35年努力,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呈现新风貌,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更加浓厚。第二个阶段是,到2035年,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成为常态,教师地位巩固提高,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

教育家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相结合,王嘉毅表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开发教育家精神课程教材资源,筑牢教育家精神践行主阵地,将教育家精神纳入教师管理评价全过程。

王嘉毅介绍,为加强优秀教师培养,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主要开展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从2007年起,通过公费师范生政策共招收了16.7万名优秀学生;二是实施教师定向培养,让欠发达地区教师“更优秀”,“优师计划”依托部属师范大学和一些高水平地方师范院校,为全国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每年定向培养1万名左右的本科层次的师范生;三是实施“国优计划”,拓展优秀教师培养“新渠道”,重点支持一批“双一流”高校还有高水平大学,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高素质教师。

教育部将持续推动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支持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探索更多培养优秀教师新模式,为教育强国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来源:新华社官网

返回目录

国优计划”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高水平高校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高素质教师,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在总结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国优计划”)首批试点经验基础上,726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支持“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工作,每省份推荐不少于5所省域内优质中小学作为“国优计划”教育实践学校。要求试点高校加强“国优计划”统筹领导,完善招录考核流程,切实遴选有志从教且适合从教的学生攻读,并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与教育家精神引领,重视人工智能、交叉学科、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相关课程建设,注重教育与理工农医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

《通知》鼓励试点高校整合优质资源,推动理工科高校与高水平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科学类课程教师。特别提出鼓励内地与香港“国优计划”研究生跨校学习、交流,重点支持内地“国优计划”研究生赴香港学习教师教育课程,在香港进行教育实践。同时明确了跨校联合培养和双研究生学位授予的具体要求。

《通知》强调要畅通学生从教通道,要求各地根据“国优计划”研究生取得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学段与学科,积极推动“国优计划”研究生到中小学任教。鼓励各地探索试点高校与优质中小学建立“订单”培养合作关系。支持各地通过到岗退费等方式吸引“国优计划”研究生从教,纳入公费师范生管理。

《通知》公布了第二批试点高校名单,包括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11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2所香港地区高校。从2024年起,第二批试点高校通过推免或在读研究生二次遴选进行招生,重点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高素质科学类课程教师。(来源:教育部官网)

返回目录

全国教育大会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616日,《人民日报》第4版发表题为《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施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 教育加强研究生层次中小学教师培养》解读文章。围绕《实施办法》出台的背景、从“师范生公费教育”到“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完善等问题,记者采访了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和专家。

提升培养层次——支持公费师范生免试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后再履约任教

2007年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2018年,“师范生免费教育”改称“师范生公费教育”,要求本科毕业后需履约任教不少于6年。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将硕士研究生作为教师招聘学历要求;但同时,我国中小学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与国际水平仍有差距,且中西部与东部差距明显。”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

《实施办法》提出,从2024年起,国家在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本科4年,教育硕士研究生2年),支持符合条件的公费师范生免试攻读本校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再履约任教。部属师范大学统筹设计并实施公费师范生本科4年及教育硕士研究生2年培养方案,切实保障培养质量。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原有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免试攻读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基础上,《实施办法》支持公费师范生免试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后再履约任教。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认为,将免试攻读非全日制教育硕士调整为免试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可以避免出现工学矛盾,提升师范生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中小学输送研究生层次教师。

 “从‘免费’到‘公费’再到‘本研衔接’,充分体现了政策的迭代升级。”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说。

优化师资配置——推动毕业生到中西部省会城市之外的地(市、州、盟)及以下行政区域任教

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所部属师范大学累计招收公费师范生15万人,毕业生履约任教率超过90%,其中,约90%在中西部任教,为基础教育一线补充了一大批优质师资,在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实施办法》明确,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面向全国,重点为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之外的地(市、州、盟)及以下行政区域培养研究生层次中小学教师,不得定向到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或省会城市主城区任教(5个自治区、陆地边境省份、海南省、贵州省、青海省除外)。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原有政策重点为中西部培养输送教师的基础上,《实施办法》进一步推动毕业生到中西部省会城市之外的地(市、州、盟)及以下行政区域任教,推进省域内优质师资均衡。同时,强化履约要求,除重大疾病等特殊情况外,本研衔接公费师范生毕业后需履约任教不少于6年,履约任教情况与信用记录挂钩。

 “师范生公费教育、国培计划、特岗计划等实施多年来,一定程度缓解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质师资短缺的现象。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入推进,中西部地区对提升教师层次和质量的需求日益迫切。”西南大学党委书记张卫国说。

 “从以往经验来看,公费师范生履约任教率高,是中小学教师培养补充的可靠渠道。”梅兵认为,实施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将为中西部地区补充一大批研究生层次的中小学教师,有助于提升中西部地区的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注重职后发展——有计划地培养本研衔接公费师范生成长为基础教育领军人才

如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能发展的公费师范生?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落实经费保障方面,本研衔接公费师范生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财政资助覆盖培养全流程,进一步激发公费师范生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优秀学生可享受国家奖学金,鼓励学校设立专项奖学金,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在确保工作岗位方面,教育部根据各地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际需要和部属师范大学培养能力,商相关部门统筹制订每年公费师范生招生计划,确保招生培养与教师岗位需求有效衔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各专业公费师范生履约任教的地(市、州、盟)范围并报教育部审定。各地组织专项招聘,通过双向选择等方式切实为每名毕业的公费师范生落实任教学校和岗位。

在强化培养支持方面,各地、各部属师范大学构建地方政府、中小学与高校合作机制,集中优质资源用于公费师范生培养,并建立毕业生职后专业发展跟踪服务机制,将人才培养与使用相结合,有计划地培养本研衔接公费师范生成长为基础教育领军人才。

此外,《实施办法》提出,各地要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公费师范生毕业后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各地要为公费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提供办公场所、周转宿舍等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

 “2011年以来,累计有2500余名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到青海任教,有效补充了紧缺学科师资。”青海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宋磊说,下一步将着力做好师资需求摸底,科学编制青海省相关培养规划,确保实际需要和培养规模有效衔接。(来源:《人民日报》官网

返回目录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

9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深刻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指导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

 “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教育强国的性质和方向,揭示了教育强国的基本特质、科学内涵,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的具体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纵观人类历史,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我国在建设教育强国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仍存在不少差距、短板和弱项,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依然任重道远。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才能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进行布局,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

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信心、勇毅前行,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来源:教育部官网

返回目录

《中国教育报》发表社论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在全社会热烈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的氛围中,全国教育大会9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深刻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是指导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把握。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深刻把握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正确处理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大关系,必须全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推动重大举措扎实落地。

全国教育大会是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动员部署的一次重要会议,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当前,对全党全国人民尤其是教育系统而言,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就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官网

返回目录

《中国教育报》发表评论员文章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9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并发出了“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的号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指导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步履铿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在改革发展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大国阔步迈向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教育现代化焕发出蓬勃生机,教育强国建设呈现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论述,深刻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把握。这是沉甸甸的信任和期待,更是光荣的使命和责任。全面准确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坚定不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才能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要求我们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锻造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要求我们聚焦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

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奋力书写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是人才涌现的基础、科技发展的先导。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要求我们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培养和输送各类高素质人才,创造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好发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先导作用。

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现在,距离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只剩11年了,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使命光荣而重大。我们要切实增强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聚焦会议重大部署,谋划提出一系列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重大改革、重大保障,优化推进机制,朝着教育强国既定目标扎实迈进,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以教育强国建设的新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来源::《中国教育报》官网

返回目录

《中国教育报》发表评论员文章 深刻把握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这一重大问题,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明确了教育强国的基本特质,为我们深刻领悟教育强国的本质要求、正确认识和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

必须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确保人才培养方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必须以强大的人才竞争力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必须以强大的科技支撑力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这就要求我们紧紧锚定国家战略需求,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推动有组织科研,产生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硬核支撑。

必须以强大的民生保障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意味着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

必须以强大的社会协同力汇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一项协同性非常强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将各方主体力量凝聚起来、协同起来,做好现代教育协同机制与政策的设计,增强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共生互动的能力,共同奏好教育强国事业的“奏鸣曲”。

必须以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为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不仅要处理好“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还要统筹好“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效地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世界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强国科学内涵的阐释,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教育强国新图景,为我们坚持系统观念和战略思维,从全局和长远出发,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各项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让我们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官网

返回目录

《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员文章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培育挺膺担当奋斗者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今年910日是我国第四十个教师节,在9日至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建设教育强国需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教必先强师。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精湛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安身立命的前提。教师知识底蕴丰厚,讲课受到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就“功到自然成”。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师除了要有学识魅力,还要有人格魅力,不仅要当好传递知识的“教书匠”,更要争当品行高尚的“大先生”。加强师德师风培养,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是教育工作者的时代责任。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建设教育强国和高质量教育体系,要进一步转变培养观念,创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环境,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建设教育强国,要形成并巩固支持教育、尊重教师的社会氛围。教育是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对于复杂教育问题,社会既有权利发表合理建议,更要尊重教师专业判断,尊重教育的一般规律。与此同时,要赋予教师合理惩戒权,依法依规保障教师积极管教学生的空间,消除教师“管不了、不敢管”的因素。再穷不能穷教育,对于教师而言,就是保证他们的收入待遇,建立科学的绩效激励机制,尤其要为“青椒”卸下焦虑,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还要注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我国教育部门正推进教育关爱制度化,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疾儿童等群体的保障力度,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权利,健全专门教育保障机制。这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举措,提升了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育资源,通过鼓励国外高水平大学来华合作办学等方式,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另一方面,要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

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方向已明、目标已定,全社会都要积极营造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官网

返回目录

习近平同志《论教育》

习近平同志《论教育》出版发行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教育》,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这部专题文集,收入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的重要文稿47篇,其中部分文稿是首次公开发表。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习近平同志围绕教育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深化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对于新时代新征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来源:教育部官网

返回目录

习近平同志《论教育》主要篇目介绍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教育》一书,收入习近平同志20135月至20247月期间关于教育的重要文稿47篇。现将这部专题文集的主要篇目介绍如下。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是2018910日习近平同志的讲话。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高度评价教育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肯定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新时代新形势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一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三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四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五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六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七是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八是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九是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以上九条,是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来之不易,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20139月至20239月期间习近平同志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长期以来,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新征程上,全国广大教师要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作出新贡献。

《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是201312月至20245月期间习近平同志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是201499日习近平同志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强调,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是2016127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要落实到教学科研活动中,体现在育人育才过程中,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家庭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20161212日习近平同志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2019318日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的主要部分。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要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来源:教育部官网

返回目录

《中国教育报》发表“教育时评” 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遵循

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教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习近平同志《论教育》的出版,对全党全国尤其是教育系统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深刻领会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切实增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做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努力开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时评”指出,习近平同志《论教育》所呈现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方向、道路、方针、原则等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深刻体现了对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世界历史进程和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刻洞察和精准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建设教育强国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新的时代篇章。

 “时评”强调,习近平同志《论教育》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方法论问题。如何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标准,号召广大教师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特别是“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深刻阐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路引航、举旗定向;呼吁“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强调“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广大教师提出了高位要求,为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落实尊师强师惠师举措提出了明确要求。

 “时评”指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教育系统牢牢把握加快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这个根本基础,让“强师”成为强国建设的厚重根基。举办教育家精神巡回宣讲活动、以各种形式宣传优秀教师感人事迹、深入开展教育家精神研究阐释……教育系统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精神坐标、行动指南和自觉追求。

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制度从“免费”走向“公费”,“优师计划”“强师计划”“国优计划”全面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的“供给侧”不断加强;“国培计划”持续实施,推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和教师培训提质增效;“银龄教师”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助力教育均衡发展……将教师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前置性工作,教育部根据教师队伍的现实问题高位研判,出台了系列支持政策、专项计划,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系统集成的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实践,有力塑造了支撑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的“大国良师”。

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不低于”政策,加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大力减轻教师负担,为中小学、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建立健全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和选树宣传体系……一系列尊师强师惠师政策出台,教师的政治、社会、职业地位不断提高。(来源::《中国教育报》官网

返回目录

教师节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布2024年“最美教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广泛凝聚建设教育强国的力量,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发布了2024年“最美教师”。

李校堃、王芬、刘华东、于洁、彭玉生、黄柳平、周树强、周兴露、高金荣、周晓玲等个人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磁兼容技术创新教师团队光荣入选。他们心有大我、敬业立学,以仁爱之心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有的多年扎根教学一线,坚守如磐,用爱心和智慧点亮学生成长梦想;有的深耕药学教育,积极探索推广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模式;有的坚持实践育人,长期奋战在田野考古教学中,致力培养考古专业人才;有的聚焦幼儿教育,创新办学模式,让孩子们获得广阔的成长空间;有的用匠心筑梦,以工匠精神激励学生坚定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有的挚爱特殊教育事业,用心用情当好扶残助残的守护者;有的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心培育舞蹈人才,让中国舞蹈艺术薪火相传;有的瞄准科技前沿,在推进科技攻关上奋勇争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他们的先进事迹,集中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良好师德师风和强烈责任担当。

发布仪式现场播放了“最美教师”先进事迹的视频短片,从不同侧面讲述了他们的工作生活感悟。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负责同志为他们颁发“最美教师”证书。(来源:教育部官网

返回目录

为培根铸魂育新人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今年910日,是第40个教师节。

教师节设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面部署下,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广大人民教师不负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量质并重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1985年,我国决定将每年910日定为教师节。教师工作得到全社会进一步重视。

教师节设立以来,我国专任教师总数从1985年的931.9万人,增长至2023年的1891.8万人,这支教师队伍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既注重量的增长,也重视质的提升。

顶层设计保驾护航。《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高位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陆续出台,大力支持乡村教师“优先发展”。

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师德考核评价贯穿教师准入、培养全过程,对师德违规行为严打击、“零容忍”……“严”的态势基本形成。

义务教育教师学历层次稳步提升。2023年,小学、初中阶段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分别达78%93%,有效推动国民素质提升。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师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重要贡献。高校教师成为我国高水平科技创新的主体参与力量,中高职教师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技术技能人才。

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全面系统部署打造支撑教育强国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高素质专业化的大国良师队伍正不断壮大,为培根铸魂育新人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渠道拓展 健全建强人才发展体系

今年,国家在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将公费师范生的培养层次由本科提升至研究生。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份实施地方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学子从教。

教师教育是师资建设的源头活水。我国教师教育渠道不断拓展、质量不断提升,已建立起开放、协同的教师教育体系。

 “国培计划”推动建立起5年一周期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制度;“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搭建了职业教育国家、省、市县、学校四级培训体系;“优师计划”每年为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1万名左右的本科层次的师范生……一项项务实举措,推动教师教育多元开放发展。

随着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持续完善,教师职业发展渠道更加通畅,教师资源配备更加均衡——

资格上,全面实行教师资格考试和5年一周期的定期注册制度,规范有效的教师准入机制逐步建成。

评价上,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称,打破职业发展通道“天花板”;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55%;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持续推进破“五唯”。

编制上,经过20多年努力,2022年全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省市县三级全面达标,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步入常态化。

此外,精简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为教师减负松绑;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等一系列尊师强师惠师举措推进,助力大国良师更好发展。

尊师重教 切实提高地位待遇保障

98日,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在京举行。全国585个单位、1790人受到表彰。

2012年至今,我国集中表彰的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已达5900余人。

随着教育工作者中一大批榜样典型涌现,优秀教师的立德垂范效应持续增强。

既通过精神激励提升教师荣誉感,也增加教育投入增强教师获得感。

据统计,2012年至202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支出33.5万亿元,年均增长9.4%。各项支出中,一半以上用于教师工资待遇。

持续巩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成果,进一步加强教师住房保障,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一揽子惠师举措形成合力。

如今,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我国优秀人才竞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日渐形成。

新时代人民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正有力托举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伟业。(来源:教育部官网

返回目录

教育家精神在这片热土上凝合升华——写在第40个教师节之际

910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记者长篇报道,纪念第40个教师节。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教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了宝贵的教育思想,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师者精神。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相长”的自我精进,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自省自律;从“传道授业解惑”“因材施教”的能力养成,到“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追求……

党和国家历来关心关爱教师,高远宏阔的顶层设计筑就了强教强师之基,引领着强国建设之路。从1985年设立教师节,到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规定“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到刚刚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40年间,每一步坚实足迹,都标注下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全新刻度。

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师者形象,有了全面精准、意蕴深远的表达。尤其鼓舞教育界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从“人民教育家”于漪、卫兴华、高铭暄,到一批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教育家群体在这片热土上孕育成长,教育家精神在这片热土上凝合升华。

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躬耕教坛70余载,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坚持教文育人、德智融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

扎根山区,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柏树沟学校校长张杰初心如磐,化身孩子前行路上的“提灯人”,将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山里娃”;

援藏16年,跋涉50多万公里,“时代楷模”、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采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只因“国家需要、人类需要”;

毅然归国,图灵奖创立以来唯一获奖的华裔学者、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院士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生逢其时,当不负盛世”……

他们,让“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有了更具象的呈现,更深刻的诠释。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牛楠森一直从事教师荣誉制度方面的研究。在她看来,“40年来教师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令人振奋”。

1985年,国家正式设立教师节。这是一个新的发展起点,40年来,我们以行动说话、用数据证明:教师是值得尊敬的职业,并将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规定“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1993年,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关于教师的法律《教师法》颁布,第一次全面地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资格和任用、待遇、奖励等方面作出了法律规定。

2018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明确“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架构起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四梁八柱”……

如今,教师资格证成为诸多学子的热门选择。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李嫱从入学起便准备着这门考试:“从小就树立了志向:当老师!”

教育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累计认定教师资格4588.3万人,教师准入更加规范。

829日,一场聚焦“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

 “经过35年努力,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呈现新风貌,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2035年,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成为常态,教师地位巩固提高,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

 …………

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描摹着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喜人现状与未来发展,“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成为关键词。

用好政策支持教师成长发展

1986年,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明确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施行,明确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至2020年,各地已基本实现这个目标。

给予教师充足底气的,不止于此。

 ——乡村教师住房形成保障。“十二五”至今,中央投资超过281亿元,支持边远艰苦地区建设了约63.7万套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累计入住教师超过87.1万人,有力改善了乡村支教、交流和特岗教师的基本生活条件。

 ——乡村教师生活有了补助。自2013年起,在中西部22个省份725个县全面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受益教师约130万人,人均月补助金额约400元。今年,“特岗计划”教师工资性补助实现提标,每人每年增加3600元。

 ——教师合法权益得到维护。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促进教师敢管、善管,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维护师道尊严。

以有规模、有质量的教师队伍支撑强国建设

 ——40年来,教师队伍量质齐升。全国专任教师从1985年的大约931.9万增长到2023年的1891.8万,实现了数量翻番。2023年,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占比达78%,比2012年增加了45个百分点;本科及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占比达93%,比2012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

 ——40年来,教师为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中小学教师教育引导1.9亿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中高职教师每年培养1000多万名技术技能人才;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青来自高校……

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教师整体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

有规模、有质量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他们躬耕教坛的师者故事,总也讲不完;他们无怨无悔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奋斗身影,总也看不够……(来源:《光明日报》官网

返回目录

地方要闻

湖北全面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以荆楚优师夯实教育强省之基

近年来,锚定教育强省建设目标,湖北深入实施荆楚强师共同行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联动协同为策略、优质均衡为导向、人才项目为抓手、服务发展为引领,持续从“重师德”“优师资”“提师能”“促师为”等方面发力,全面加强荆楚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夯实教育强省之基。

重师德,弘扬尊师重教社会新风尚

近年来,湖北创新启动“荆楚好老师群星计划”,开展“寻访好老师”特色活动,营造“学习好老师”浓厚氛围,形成“争做好老师”良好态势,构建主题鲜明的教师教育引领体系。各地各校广泛联动“师生家校社”,引导百万师生寻访好老师故事,常态化邀请院士专家、奥运冠军、全国劳模等各界代表3万人进校讲述好老师故事,以平凡故事生动印证、诠释、弘扬教育家精神。在省级党报开设“教育家精神荆楚笔谈”专栏,组织各市州政府领导、各高校主要领导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教育强省畅谈体会、群策群力。

不断创新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湖北印发《教师职业行为十项负面清单》,落实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制度;建立“教师一线测试制度”,近40万名校长、教师参加师德师风情境化学习自测;每年举办“教育家精神荆楚宣讲报告会”“荆楚尊师重教主题作品展”“荆楚新乡村教师科学文化周”等活动,充分展示新时代荆楚教师队伍风采风貌,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

优师资,建立城乡教师配置新机制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着眼城乡融合发展,将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纳入强县工程实施方案,纳入全省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指标,作为湖北省十大民生项目。

为进一步挖潜优质教师资源,湖北省实施“共同讲学行动”,招募银龄退休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支持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员等多领域人才到乡村兼职授课。近五年来,5500

银龄教师重返校园,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湖北省委党校退休教授张葆珺、于晓晨夫妇连续5年参加银龄计划。

提师能,构筑教师专业发展新体系

近年来,湖北进一步强化教师数字赋能,深入开发荆楚教师智慧管理平台,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实施“荆楚教师科学文化素养星火行动”,打造“星空课堂”“星辰教室”等教师教育数字品牌,对教师开展全员数字素养培训;建立区域教师队伍质量数字监测体系,遴选408个教师数字化创新案例。

创新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湖北建成“省市统筹、分层推进、上下衔接、多方联动”的新型教师培训模式,形成省市两级统筹机制。实施“荆楚优师计划”,每年面向纳入强县工程的66个县市区定向培养1000名师范生,在校期间享受“两免一补”,毕业履约有编有岗,有效解决师范生下县问题;实施“荆楚名师名家培养工程”,省级统筹组建“荆楚教师学习共同体”,从2024年起连续五年每年集中培育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优秀青年教师等各级各类骨干教师1万人,充分激发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之比列入对市州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202316483名中小学专任教师获得本科以上学历。

湖北在全省布局建设十大“教师教育共同体”,推动地方政府加强与高校协同共建,先后打造“武汉光谷—鄂州市—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共同体、“黄冈市—黄冈师范学院”教育共同体、“黄石市—湖北师范大学”教育共同体、“恩施自治州—湖北民族大学”教育共同体等,建成240个实习实训基地,支持3000多名师范生进入中小学校跟岗实习,1万多名中小学教师到高校参加培训,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区域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进一步提升。

促师为,共赋服务经济社会新动能

引领广大教师服务基层治理和科技创新,湖北纵深推进教师评价改革,强化社会服务考核评价导向,突出创新服务能力。打通“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聚集”转化链条,对接五大优势产业和九大新兴特色产业,教师科研成果在鄂转化率不断提升。

 “人才引擎”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湖北始终聚焦教育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融入国家“3+N”人才发展战略布局。(来源:《中国教育报》官网)

返回目录

四川省加快推进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四川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引领,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不断在教师引进、培养、管理等方面发力,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夯实立德树人根基。坚持党建引领,落实“思想铸魂”“固本强基”“清朗净化”等六大行动,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会等制度,组织教师学习“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内容,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教育。

细化分层分类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出台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修订教师培训资金管理办法、承训机构资格认定及管理办法,印发项目、学员、学分管理办法,构建“1+5”教师培训制度体系。

畅通多元供给渠道,打造教师人才方阵。加强部门协同联动,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指导各地做好中小学教师公招工作,2023年全省招录中小学教职工3.72万人,其中2023届毕业生2.06万人。每年省级财政单列高校引才育才奖补资金,专项支持高校引进培养顶尖、领军、拔尖、储备4类高层次人才共计151人。

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激发教师从教活力。印发《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治理的指导意见》,遴选首批改革试点县10个,探索学区制治理经验做法。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助推教师教育改革、教育教学创新、教师队伍治理。(来源:教育部官网)

返回目录

吉林省构建“四师”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吉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和教育强省战略,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持续汇聚教育强省之力。

开拓“强师”之路,助力教育强省。一是注重思想引领。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弘扬教育家精神。二是参与重大战略。组织“教育强省 教师何为”讨论会,引导广大教师主动投身教育强省建设中。三是支撑振兴发展。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探索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模式,着力构建科学、规范、有序的交流轮岗机制,积极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和城乡教育布局调整。

创新“育师”之举,提升专业素养。一是构建发展平台。发挥部属高校龙头作用,成立“吉林省高校师范教育协同发展联盟”,在师德养成教育体系、教师教育学科专业、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等方面深度合作共建。二是优化培养体系。实施“卓越吉师培育行动”,打造中小学校长“骨干校长—专家型校长—杰出校长—名校长”、中小学教师“县级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名师”递进式专业成长通道。三是深化教育改革。培育教师数字素养,建设50个“智慧教学实验室”,加大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推广与应用。

选树“名师”之范,弘扬榜样力量。一是学习时代典范。积极发挥吉林大学大师剧“先生向北”和历史名人纪念馆学习载体作用,邀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特级教师、“最美教师”成立“教育家精神”宣讲团,传承师道匠心。二是选树教师典型。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打造教师精神,推出《吉师风范》系列专题片、教师访谈系列节目,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提振新时代师道尊严。三是强化师德涵养。印发《全省教育系统师德专题教育实施方案》,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打造11个省级师德师风教育和研究基地。

聚合“惠师”之力,保障教师权益。一是提高教师待遇。构建教师待遇保障长效机制,将保障教师待遇纳入省政府对市(州)督查范围,重点督查“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特岗教师与公办教师同等待遇等落实情况。二是优化教师管理。每3年核定一次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充分考虑教师进修、女教师产假、高中课程改革、边境县、小规模学校等因素的基本编制需求,实施多元补充。三是减轻教师负担。规范“进校园”活动,清理与教育教学无关活动,在官方网站公布11项中小学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印发“数字留痕”问题负面清单,明确“20条严禁”,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来源:教育部官网

返回目录

重庆市深化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 关注教师队伍全过程发展

重庆教育系统如何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中,厚植教师成长良田沃土,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庆市紧紧抓住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成长两个重要环节,着力提升师范院校育人质量,建立完善中小学教师发展机构,持续加大教师研训力度,将师范生、职初教师、经验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等几个成长阶段串联起来,实现教师队伍的“全链条”培养和“全过程”成长,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师为师 师从师出

培养扎根地方的基础教育“良师”

教师教育是培养教育者的教育,是输出高质量教师的重要途径,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

新时代如何发挥好“教育母机”作用?如何构建高质量的师范教育?重庆市各师范类高校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新时代强师计划,为全市教师队伍建设引来“源头活水”。

 “点线面网”系统发力

强力赋能教师群体成长

近期,为了帮助这群新教师尽快熟悉教育教学环境,提升岗位胜任力,江北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新进教师培训。

 “育才由育师始,育人者先受教育。重视教师职后专业成长是江北区的传统。”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教师是教育系统变革中最大的变量,教师质量是教育质量的坚实保障。

如何抓好教师这个“关键变量”,将其转化为教育发展的“最大增量”?

历经近20年的实践探索,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有了自己的“最优解”:在全区建立起分层分类的教师成长支持体系,形成点线面网系统发力、研训一体融合共生的研修生态,营造教师发展良好局面。

深化改革 创新行动

铺就教师职业生涯全生命周期培养坦途

专家齐聚合川,共话教师发展。在近日开展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联盟2024年年会暨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多名专家学者作了教师高质量发展主旨报告。其中,合川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吴志琼分享的《构建“行知行·113N”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合川实践》,引发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关注和共鸣。

这是合川积极响应我市贯通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的生动体现,更是“心系”教师、传承弘扬国内外教育大家思想、破解当前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有力行动。

自成为重庆市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以来,合川高度重视、精密部署、迅速行动,进一步推动合川教师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

星光熠熠的合川教师队伍,是我市教师队伍的缩影。我市将贯通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遵循教师全生命周期成长规律,持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培养更多“大国良师”。(来源:重庆市人民政府官网)

返回目录

浙江省宁波市坚持“四化”全力打造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浙江省宁波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通过强化思想引领、优化培养体系、深化教育均衡、健全评价体系四大举措,着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担负起教育强国新使命。

强化思想引领,全面涵养“德才兼备”之师。一是创新教育机制,引导教师提高自身修养。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三是深化专项整治,严惩教师师德失范行为。

优化培养机制,聚力锻造“业务精湛”之师。一是重塑发展体系,协同打造成长平台。二是分层分类培训,精准激发教研能力。三是聚焦多元提升,全面强化技能素养。

深化教育均衡,统筹打造“城乡共进”之师。一是推进名师带徒,加快教师培养速度。二是统筹资源配置,加强城乡交流力度。三是完善激励机制,拓宽人才引进广度。

细化评价体系,科学塑造“高效精进”之师。一是完善评价标准,推动评价范围全覆盖。二是创新评价机制,推动评管聘用全监管。三是强化评价考核,推动评价结果全应用。(来源:教育部官网)

返回目录


院校动态

北京师范大学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助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强师工程”,按照“培养一批、输送一批、提升一批”的整体思路,全流程服务“四有”好老师选育成长,助力乡村振兴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提升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和基础教育质量。

定向培养与精准输送相结合,加大优质师资供给。一是试点实施“志远计划”。二是积极落实“优师计划”。在“志远计划”试点经验基础上,积极响应教育部等九部委推出的“优师计划”,出台《深入实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行动方案》。三是探索启动“启航计划”。2020年起实施“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设立“强师基金”,对赴中西部基础教育领域从教的毕业生给予最高10万元的奖励,构建系统化的“跟踪帮扶”机制,为师范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提供一揽子支持。

教师培训与教育监测相结合,助力教育生态改善。一是加快实施“百千万计划”。启动“强师工程”教师素养能力提升之“百县千校万师计划”,在“十四五”期间,联合县域政府、联动社会各界力量,协同职前培养、选拔输送、监测评估和职后培训等环节,遴选共建百个“强师工程”项目县,携手打造千所“立足乡土、特色突出”的项目校,培育万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二是牵头搭建“强师在线”平台。建设“强师在线”高师基础教育支持乡村振兴公益平台,面向832个脱贫县、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免费开放。实施“基础教育监测与诊断计划”,探索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教师成长、教育帮扶等规律,为国家决策提供支持。制定《脱贫摘帽县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分析工作方案》,为参与监测的脱贫摘帽县提供监测评估报告,开展监测结果反馈与应用指导,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生态改善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对口帮扶与协同并进相结合,服务教育优质均衡。一是落实“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二是高标准做好对口支援。三是推动地方-高校-社会共建“强师工程服务站”。依托服务站,学校已开展多场教师培训、院士科普讲座、师范生实习实践、数字支教、“优师计划”师范生就业座谈等活动,全方位助力当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来源:教育部官网)

返回目录

华东师范大学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培育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要求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着力深化学习阐释、健全工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源头培养,以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学习阐释,筑牢思想认识根基。一是系统推进学习。将培育弘扬教育家精神纳入校院两级党组织会议“第一议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二是深化学理研究。在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预研究”“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中设立专项,凝练形成“教育家精神的历史发展与传承创新”“教育家精神与立德树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及其制度优化与政策调整”等方向主题,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学者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以研促学、以研促践。三是加强咨政建言。统筹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等校内智库基地和校外各界专业力量系统开展调研,提出“强国之师锻造工程”“打通教育强国建设掣肘点”等建议,“关于提炼和弘扬教育家精神,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获全国人大采纳。

健全工作机制,激发师德建设自觉。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全校“一盘棋”工作体系,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主任的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形成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协调、各责任单位协同联动的“大教师”工作格局。二是强化规范约束。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办法》,将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融入教师队伍“选、育、管、用”全过程。三是强化示范引领。优化教职工表彰奖励体系,修订《育人贡献奖、学术贡献奖、服务贡献奖评选办法》,突出立德树人和卓越贡献导向。

优化发展环境,增强专业成长支撑。一是分类提供发展支持。面向青年人才,实施人才引育“新双百计划”,鼓励“领军引路+青年提速”式的学科交叉研究和团队培养模式,设立青年发展基金、海外出版发表、精品力作培育等各类科研资助项目,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二是营造鼓励创新开放的发展生态。深化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职务科技成果100%赋权给科研人员,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和教师创新创业全流程支撑体系,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不愿转”“不会转”“不敢转”等痛点问题。三是推进教师评价“破五唯”改革。

加强源头培养,增添队伍建设动能。一是创新选拔方式。建立开放式师范生招生选拔机制,按照国家政策每年招收公费师范生和“优师计划”“国优计划”学生,并向全校本科生开放教师教育课程,为有志从教的优秀非师范专业学生提供通过转专业、转师范方向等方式就读师范专业的机会。二是夯实专业素养。实施“一流专业教育+一流教师教育+一流智能教育”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制定本研衔接一体设计的师范生公费教育培养方案,根据本科阶段侧重专业教育、研究生阶段侧重学术训练和实践拓展的培养要求,通过加强基础课程、跨学科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设夯实师范生的学科基础,引入前沿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三是完善实践教学。构建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影子校长”实践育人模式,在真实教育管理情境中感悟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来源:教育部官网)

返回目录

湖北师范大学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的“黄石实验”

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湖北师范大学坐落于湖北省黄石市,是一所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具有一定教学科研优势和良好社会声誉的老牌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建校51年来,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的办学理念,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定“师范报国”“教师强国”的理想追求,共培养各类毕业生20余万人,他们绝大多数扎根和活跃在湖北省基础教育一线,已形成享誉荆楚大地并扛起湖北教育强省建设重任的“湖师”群体。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学校加速推进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首创“湖北省(黄石市)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协同打造“黄石市—湖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共同体,在校地融合赋能地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这个根本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教育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教师教育共同体的根本在于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自建校之始,湖北师范大学就牢牢树立“全心全意办好师范教育”的思想,将“办成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师院”作为办学目标,坚持紧密联系中学实际,以培养合格的中学师资为己任。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实际情况出发,学校把地方师资培训作为助力乡村教育、助推教师成长的关键,精准研究不同阶段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从项目投标、方案设计到过程实施、绩效评估,全程体现专业化引领、项目化推进。契合基础教育发展规律,上述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频共振,湖北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方面不断探索,202099日,学校与黄石市教育部门签订《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合作协议》,举行了“黄石市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基地”“黄石市名师驻高校工作站”揭牌,并授牌“高校基层工作站”“师范生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协同黄石市政府部门出台实验区建设方案,方案以“两站、双基地、一定向、一提升、一智库”为核心内容,旨在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这也是湖北省首个创建的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有着深远的示范意义。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湖北师范大学每年安排10—20名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到基层工作站兼职任教、挂职实践,实践期为一年。

数据显示,2021年—2024年,湖北师范大学面向黄石市中小学在职优秀教师开展了非全日制本科和教育硕士学历学位教育,共招收学员839人,其中专升本637人、教育硕士202人,有力地促进了黄石地区在职教师学历层次提升。

紧盯“教育质量提升”这个核心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建设教师教育共同体的核心在于提升地方教育质量。学校坚持问题导向,在创建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协同打造教师教育共同体的过程中,紧盯“教育质量提升”这个核心,充分利用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在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资源集聚优势,与地方政府部门共同办好基础教育,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面向地方基础教育领域重大需求,为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能力,学校专门组建了教师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教育集团),负责地方中小学教师培训、附属学校建设、教师技能训测和教师资格认定、课程教学论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

学校充分发挥“黄石市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基地”作用,实施地方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计划。

抓住“师范生培养”这个关键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源头活水。建设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关键在于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多年来,湖北师范大学始终坚定地走湖北特色、湖北风格和湖师水平的“师范道路”,不断巩固并扩大师范教育传统优势,打造师范生培养领域“湖师”品牌,成绩有目共睹。

以教育家精神为魂,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根,以教师专业标准为纲,以教育实践训练为重,学校不断创新师范生培养体系,适时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始终把师范类专业建设当作学校的“生命工程”“品牌工程”“未来工程”“发展工程”来抓,建立了学校抓统筹、部门抓协同、专业抓评建、教师抓课程、学生抓学习的“五位一体”工作格局,对师范类专业予以优先重点建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师范生培养方面,湖北师范大学积极探索更加开放和贴近实践的培养场景。比如,学校和黄石市教育部门协同举办“凤凰山教育论坛”,以“研讨教师教育课题,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定期邀请湖北省内外教师教育界、基础教育界名校友、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研员等围绕师德师风、职业素养、学科教学、教育前沿等作专题报告,面向全市中小学教师、全校师范生和课程与教学论教师队伍,打造黄石市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品牌。

为进一步彰显教师教育特色,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学校还与黄石市教育部门组建师范生“勤敏训练营达成班”,邀请黄石教育界名师进行专题培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重点强化教育情怀、教学能力、师德浸润、综合发展等方面训练,打通师范生卓越成长“最后一公里”,切实让师范生“学起来”“练起来”“实践起来”。(来源:《中国教育报》官网)

返回目录

南京师范大学举办“学习践行教育家精神”专题讲座

98日,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举办以“学习践行教育家精神”为主题的专题讲座,邀请浙江大学陈时见教授作报告。

陈时见教授围绕“学习践行教育家精神”这一主题,结合自己丰富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内涵与当代价值。他强调,教育家精神不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当秉持的职业信仰和行动指南。

讲座中,陈教授详细分享了其在西南大学的教师教育改革实践探索和显著成果。他指出,西南大学自2007年起,便致力于打破传统教育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以培养出更多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卓越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在教师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建立了独立的教师教育学院,还搭建了多个实践平台和研究中心,为师范生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陈时见教授还就当前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教师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讲座最后,陈教授鼓励全体师生要不断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努力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将继续秉承教育家精神,不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努力培养更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官网

返回目录

北京语言大学举办“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与实践”线上讲座

816日,科大讯飞教育技术研究院院长刘邦奇教授开展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与实践”的线上讲座。本场讲座是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师教育60周年纪念暨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6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

在讲座中,刘教授首先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发展至今的四次技术浪潮、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概念内涵以及总体框架,让拔尖基地的同学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建立清晰、完整的学理认识。随后,结合详实的教育实践案例,刘教授向同学们细致介绍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核心能力,包括文本生成能力、语言理解能力、知识问答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能力、编程能力以及多模态能力等。刘教授强调,虽然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强大的能力,但是其依然存在人工智能幻觉的问题,即大模型输出的内容中产生事实不一致、事实捏造、指令不一致、上下文不一致以及逻辑不一致等问题。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还可能存在一定的价值偏见与歧视现象,而且可能存在数据和隐私安全风险,所以刘教授也提醒同学们谨慎、批判性地看待大模型输出的内容。

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刘教授重点讲解了大模型作为教学助手、学习助手、编程助手和心理辅导助手等典型场景。结合具体案例,刘教授讲解了智能化教学设计、教案智能优化、借助数字人实现人机协同课堂互动、类人化作业批改等教学场景,情境化口语语伴、个性化答疑辅学等学习辅助场景,以及代码自动修改和AI心理伙伴等多种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实践应用方式。

最后,刘教授提出了大模型教学应用的四项策略,包括:提升智能素养,奠定实践应用基础;精心设计提示词,发挥大模型潜力;构建智能助手,提高场景实用性;加强人机协同,发挥多元主体优势。讲座结束之后,拔尖基地的同学向刘教授踊跃提问,刘教授勉励同学们积极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给教育领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成长为具有技术眼光和智慧教学才能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才。(来源: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官网)

返回目录

西南大学成功举办2024国际课程周

79日至19日,在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成功举办2024国际课程周。此次国际课程周引进了多伦多大学和温莎大学大学的两门国际课程,来自不同学院的成员选修了为期两周的全英文国际课程,助力学校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良好专业素养的高层次复合人才。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学院邀请了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张正严教授和国际教师教育中心主任黄菊副教授作为共课教师参与联合授课。

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的Eunice Eunhee Jang教授作为语言测试及评价领域国际知名学者开设语言与读写能力的形成性评价及教师评价技能课程,围绕语言和读写能力的形成性评价以及教师的评价能力,开设了《学生的语言和读写能力评估》课程。

课程内容涵盖语言评价、教育测量、项目评估等多个方面,重点探讨学生阅读技能的发展、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包括丰富的课堂讨论、辩论和小组合作,旨在帮助学生批判性地分析当代教育评价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未来的教学和研究中有效运用这些技能。本课深入浅出的教学内容、活跃积极的课堂气氛、充分参与的小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热情,也吸引了来自重庆大学和重庆各地一线英语教师前来旁听。

加拿大温莎大学教育学院的周国强教授为学院研究生讲授了《科学教育(Science Education)》课程。在课程中,周国强教授分别以“Nature of Science and Science Curriculum”、“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Inquiry and Conceptual Change”、“STEM Education and Teacher Preparation”、“ICE and Science Education”为主题,从什么是科学、新的科学教育观、科学教育课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出发,介绍了科学教育的特点及基本教学方式,进而深入探讨辩论式教学(Argument Model to Science Learning)、前科学概念(Preconception)、STEM素养、物理模块教学(Project: Modular Approach to Physics)等诸多话题。

在课程周结束之际,每位同学就自己的科学研究项目进行了汇报和展示。汇报过程中,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展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严谨的科研态度。周教授作为指导老师,认真聆听了每位同学的汇报,并给予了中肯的点评与宝贵的建议。

暑期国际课程周是学院人才培养国际化的重要举措,参与的中外方教师充分肯定了本次国际课程周的学术价值和育人价值,同时对未来持续举办学术周活动,与更多的国外一流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进行了展望。(来源: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官网)

返回目录

重庆师范大学召开数智化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研究院建设方案研讨会

911日,重庆师范大学召开数智化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研究院建设方案研讨会。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孟小军出席会议。

孟小军指出,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母机,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持续推进,数字技术正以空前的速度推动着世界变革,面对数智化带来的全新机遇,推动教师教育数智化转型势在必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教育数智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学校第四次党代会也提出要“开创教师教育新形态,全面推进教师培养的数智化转型”。中国数智化教师教育高等研究院的成立有助于抢占教师教育数智化研究高地,更好地服务重庆市甚至全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孟小军强调,我们要加快推进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地方高校拔尖人才培养“101计划”的落地与实施,要从课程、教材、教师和实践四个层面全面进行改革,加快进行课程重建、教材重写、教师重选和实践重构,用重师改革示范引领地方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作为地方院校,我们在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时首先要厘清创新的内涵,一方面要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特别是已经成型的一流学科,利用专业优势推进教材、课程等方面创新;另一方面结合地方的社会发展,深度对接重庆独有的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创新教师队伍建设路径,培养一批、引进一批,打造既能服务于新兴产业链又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队伍,如此既有利于服务重庆33618发展战略,又能培养和蓄积科研力量。会议最后,孟小军对中国数智化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研究院的建设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官网)

返回目录


华南师范大学“人民教育·人民教师——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南师大教师教育探索与实践”专题展览启幕

为庆祝第40个教师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5周年和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华南师范大学举办“人民教育·人民教师——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南师大教师教育探索与实践”专题展览。

911日,校党委书记王斌伟一行观看展览并为专题展览启幕。档案馆(校史文博馆)馆长郭小川汇报了展览策展及内容、特色情况。教师教育学部部长王红汇报了教师教育发展情况。

王斌伟充分肯定了展览聚焦教师教育的主题和特色,并希望围绕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师教育,突出学校学科综合优势在师范教育中的支撑作用,展示其对教师教育的重大影响。

本次展览以“人民教育·人民教师”为主题,以时间为轴,分为四个篇章,涵盖了从1949年至今学校的教师教育发展历程。展览通过典型档案、文献和图片,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华南师范大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教师教育领域探索、奋斗和辉煌并续的历程,深刻阐释了华南师大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矢志不渝跟党走、矢志不渝立德树人、矢志不渝培养人民教师的不变初心。展览共展出图片旧照194张,图表24个,涵盖了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文件、珍贵史料和翔实数据,承载着历史的鲜明印记。(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官网)

返回目录


专业活动

国际教学教育理事会(ICET)第65届世界大会在葡萄牙举行

613日至15日,国际教学教育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Education for Teaching, ICET)第65届世界大会在葡萄牙历史名城布拉加(Braga)的米尼奥大学(University of Minho)举行。此次大会的主题是“通过优质教师教育提升教学专业水平:教师短缺时期的目的、政策和实践”,旨在探讨全球教师短缺问题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全球教师短缺危机敲响了警钟”,因为到2030年,全球需要6900万名教师才能实现普及基础教育。因此,有必要讨论教师职业的核心特征,以及在这种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教师教育的目的和重点。

里斯本大学的安东尼奥·诺瓦教授发表题为“教师教育:‘第三次革命’”的主题演讲。他认为,师范教育之前曾发生过两次革命:一是19世纪中期,师范学校(Normal Schools)的建立。这些学校在教师教育和实际教学实践之间建立了紧密联系,但也导致了学校与研究和知识生成场所之间的明显区分。二是20世纪下半叶,师范学校被高等教育机构取代。这一变革将教师教育与研究联系起来,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但也引发了对学校和学术界之间差距的担忧,导致了诸如“为美国而教”(Teach for America)等替代模式的出现。

诺瓦教授呼吁进行第三次革命,结合前两次革命的积极属性,提出以下三点关键内容:一是重视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应被视为第三种知识类型,具有独特的价值。二是教师在教师教育中的领导作用,教师应在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中发挥领导作用,而不仅仅是监督师范生协助大学教授。三是建立大学与学校的共同空间,创建一个新的“第三空间”,作为大学和学校的共同家园,拥有自己的规则和文化,以促进教师教育与实际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

波士顿学院的林•古德温(Lin Godwin)教授的主题演讲题为“通过高素质教师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满足需求的时机已经成熟”。他指出了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培养优秀教师,其中前20%的教师可以在一年中为学生带来5-6个月的额外学习效果;二是迫切需要培养能够应对日益多样化的课堂的教师。然而,由于教师短缺,这些问题很难得到解决。这迫切需要进行重大变革,以应对严峻的形势。教师教育做好准备了吗?答案是“可能还没有”。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一直把重点放在教师质量上,但也应该把重点放在教师教育者的质量上,因为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后者。然而,许多教师教育者从事相关工作纯属偶然,流动性大。许多教师教育者都是通过试误来工作,没有得到正式的、有计划的和协调一致的培养和培训。不仅要克服多种困难培养培训优质教师教育者,高校的职员也应接受教师教育方面的教育,以防止他们将教师培训作为补贴其他大学课程的摇钱树。(来源:(英国)大学教师教育理事会官网)

返回目录

六所部属师范大学联合召开“深化教师教育改革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座谈会

91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六所部属师范大学联合召开“深化教师教育改革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座谈会,共同探讨新时代新征程上优化教师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忠军、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夏立新、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晓兵、西南大学副校长周光明作主题发言。

王嘉毅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他指出,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创新,在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涵养高尚师德师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权益保障等方面发力,打造一支能够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要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以教育家精神为统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为目标,提升教育科研工作质量,以健全教师教育体系为抓手,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大力支持师范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夯实教育强国建设根基。

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交流。程建平以“教育强国 师范何为”为题进行发言。梅兵从激活发展动力、增强源头蓄能、形成辐射带动、深化交流互鉴等方面出发,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持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有力举措。李忠军强调,东北师范大学坚持把强师报国作为应有之志、应尽之责,抓好总结、梳理经验、传承优势,找准与国家战略要求的契合点,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夏立新表示,围绕“三个聚焦”,华中师范大学坚持高举师范教育大旗,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旗帜鲜明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李晓兵表示,作为西部地区的教育部直属、“双一流”建设的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传承“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以根基在西部、亮点在边疆边境、影响在全国、视野在“一带一路”和国际为工作格局,全力打造教师教育体系。周光明表示,要把准时代脉搏,构建教师教育“新格局”,立足育人使命,涵养传道授业“大先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塑教书育人“好老师”。

在专家学者代表发言环节,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表示,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要改革教师教育的培养体制,加强思政教育和师德教育,处理好学科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的关系,培养师范生的改革创新精神,努力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余刚表示,师范院校要在强化立德树人和推行“全人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深度融入国家科技战略的规划制定和重大科技任务的组织实施,在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良好衔接过程中培养创新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表示,要科学回答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战略性问题,把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教学全过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师培养体系、在职教师培训体系、联动教研体系、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

返回目录

 “2024中非教育学院院长论坛”在京举办

95日,“2024中非教育学院院长论坛”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斯蒂芬妮亚·贾尼尼,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非洲联盟教育、科学、技术与创新部门教育处处长索菲亚·阿希帕拉,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林一钢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布隆迪国民教育与科研部部长弗朗索瓦·哈维亚里马纳、毛里塔尼亚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部部长雅各布·穆罕默德·阿卜杜勒拉赫曼及其高级顾问艾哈迈德·埃尔穆纳等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开幕式上,陈杰表示,自2022年首次举办以来,中非教育学院院长论坛为中国和非洲各国教师教育领域的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一个知识共享、政策对话、经验交流、建立合作的平台,让大家共同探讨如何解决在推进实施教育2030议程中面临的教师教育问题,为促进中非教师教育合作和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积极贡献。在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合作等方面,陈杰提出三点倡议,希望中国、非洲、教科文组织三方加强政策对话,精准对接需求;借力数字化变革,赋能教师教育;拓展合作渠道,丰富合作形式。

索菲亚·阿希帕拉强调,教师是教育变革的基石,他们的专业成长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未来发展。通过为教师提供更全面的支持、持续的职业培训和充足的资源保障,确保他们在塑造下一代时具备应对新时代挑战的能力。赋能教育工作者,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更能推动整个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为全球教育带来长远的变革与进步。

在主旨演讲环节,弗朗索瓦·哈维亚里马纳特别呼吁国际合作伙伴在支持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建设,确保各阶段教育的均衡发展,避免忽视中高等教育对整体教育体系的影响。弗朗索瓦还对中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师资培训及教育资源方面提供的支持表示感谢,强调这类合作对于提升布隆迪教育质量、实现全民公平教育具有关键意义。

本次论坛还设有三场圆桌讨论环节。分别围绕“追求公平优质的全民教育”、“STEM教育:以新技术促进STEM教育实践”和“教师教育:构建优质教师队伍政策与实践”三个主题展开交流。在以“教师教育:构建优质教师队伍政策与实践”为主题的圆桌讨论时,与会者不仅探讨了优质教师的标准与特征,还提出了加强中非教师合作的具体措施,如建立中非教师培训合作项目、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师资能力建设等。与会者一致认为,教师是教育质量的核心,各国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与支持,特别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教师面临更多挑战,应通过政策倾斜和国际合作,进一步推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圆桌讨论三由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廖伟主持。

论坛的主旨演讲环节,围绕“追求公平优质教育,促进全球南方发展”这一主题展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以“促进全球发展教育:中国现代化的视角”为题,探讨了全球发展教育的概念及其背景。

此次中非教育学院院长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能力建设国际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联合承办,并得到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的支持。(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网

返回目录

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暨2024·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92日,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暨2024·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幕,论坛主题为“弘扬教育家精神,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代表民进中央向广大教师致以崇高敬意和美好祝愿,向“叶圣陶教师奖”获得者和提名奖获得者表示祝贺,向北京师范大学和支持论坛举办的各部门、各单位和各界朋友表示感谢。他说,今天我们隆重庆祝我国第40个教师节,举办2024·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共同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主题交流研讨、建言献策,倡导尊师重教风尚,具有特殊的意义。

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代表教育部向本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的民进中央表示敬意和感谢。他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聚焦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关键领域。我们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为抓手,着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力保障。希望民进中央继续大力支持教育改革发展,大力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东教授于论坛专题研讨环节做《大学化教师教育体系的二次封闭:我国学士后教师培养体系的调整》相关报告。报告从重构中国学士后教师培养体系的新时代背景出发,从我国学术后教师培养的低供给量、我国基础教育的学士后教师的高需求量及满足高需求量的学士后教师培养体系调整策略三部分展开汇报,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

会上,举行了“叶圣陶教师奖”颁奖仪式。今年有10位民进教师会员荣获“叶圣陶教师奖”,10位教师会员荣获“叶圣陶教师奖”提名奖。(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返回目录

2024年“教师教育数智化—AI赋能教师素养测评”暑期学校在华南师范大学顺利举行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人才建设人才支撑”作出的“推进教育数字化部署”,切实促进有志于从事教师教育学生的专业能力及数字素养,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华南师范大学组团系列活动之2024年“教师教育数智化—AI赋能教师素养测评”暑期学校于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顺利开展。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忻州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嘉应学院、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等14所院校的46名本科生参与此次暑期学校。活动通过专题讲座、理论研修、案例分享、小组备课、分组研讨、工作坊等环节,助力教师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学科专业、提升教师教育数智化水平,为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部分夏令营的学生们体验了学部先进的AI测诊系统。学生们通过这一系统进行了课程的AI测评,旨在了解和评估学生们的学习进度和效果,这一过程为学员提供了一个了解自身学习状况的平台,同时也让教师团队能够准确评估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展和课程效果。未体验AI测诊系统的夏令营的学生们通过参与人工智能测诊课堂教学,使他们能够了解到人工智能在实际教学领域的应用,同时感受到科技带给人类的便捷与智慧。

719日上午,暑期学校学员和教师共同前往希沃企业参访,了解了希沃企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教育数字化基础建设上的丰硕成果,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身临其境地体验了希沃的软件教学在教师备课、学生管理、教学分析上的强大功能,感受到了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

在暑期学校结业典礼上,同学们分享学习感悟,表示几天的学习让他们眼界大开,了解了教师队伍与人工智能的联系,认识到教育发展新方向。通过与不同高校学生的交流,了解了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多样见解。最后,学员们向授课老师致以真挚感谢与祝福。(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官网)

返回目录

2024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高中骨干教师(历史)培训在西南大学启动

为深入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组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关于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被帮扶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工作要求,728日上午,西南大学举行2024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被帮扶高中阶段骨干教师(历史)培训开班仪式。

本次培训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了培养“四有”好老师的总目标和“师德为先,理念为基,能力为本,辐射为要”的具体目标。培训班将贯彻重点突出,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思、做相结合的四大原则。

西南大学党委书记张卫国讲到,在全党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学校承接此次培训任务责任重大。他指出,教育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希望通过这样的培训项目,培养出更多具有先进理念和高超教学技巧的历史教师,为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西南大学作为悠久,博大,齐全的学府,将充分发挥自身师范教育优势,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此外,他提出三点希望与大家共勉,一是希望在强化自我学习上见成效,二是在发挥示范引领上见效,三是希望在遵守纪律严格要求上见效。最后,他衷心祝愿学员们在本次培训班学有所获,学有所成,预祝本次培训班取得圆满成功。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二级巡视员陈武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本次帮扶的重要意义,要以乡村教育人才高质量发展带动重点帮扶县教育高质量发展。他强调参训学员要深入领悟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指引,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从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六个方面出发,成为国家所期望的大先生,“四有”好老师和“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

本期培训为期7天,将围绕师德师风建设、教育质量提升、教师队伍能力建设等展开,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着力推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西部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来源: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官网)

返回目录

专家观点

陈时见 李培彤:高质量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实现路径

陈时见教授认为新时代的教师教育要立足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国家战略性需求,向着高质量发展转型,为教育提供战略性支撑和根本性保障。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陈时见教授指出,构建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发展体系需要扎根中国大地,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他还指出,探索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师教育发展路径,需要构建教师教育主体协同机制,汇聚多元主体合力,激发主体创新活力,特别是要发挥师范大学和高水平综合大学的优势和特色,共同推进教师教育的质量跃迁。为此,要建设一支创新型教师教育人才队伍,为培养高质量的教师人才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为教师教育的创新发展厚植根本力量。(来源:《教师教育学报》微信公众号)

返回目录

董晓波:弘扬教育家精神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近日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在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系统性跃升的关键历史节点上,对弘扬教育家精神、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出全面系统部署,是新时代新征程强教强师的纲领性文件。各级教育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革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实践,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支撑。

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首要的是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育家精神与师德师风建设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弘扬教育家精神有助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而师德师风的提升又能够进一步彰显教育家精神的光辉。

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要立足教育现代化,推动教师坚持终身学习和跨专业学习,将教育家精神和师德师风融入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引导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中涵养高尚师德和教育家精神。

促进教师队伍结构现代化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作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追求数量的增长,更要实现质量的飞跃与结构的优化。这一过程中,教育家精神作为引领教育创新与发展的灵魂,对于塑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是优化整体布局。教师队伍建设要根据城乡融合发展的需求优化整体布局。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贯彻落实教育家精神,将素质提升和结构优化置于重要位置,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由规模扩展向质量提升转变。通过把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发展全过程,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优化教师队伍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结构比例,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二是补齐突出短板。乡村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薄弱环节,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努力践行教育家精神,为乡村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成长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是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协同发展。面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构建各具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

四是推进高校教师队伍改革,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

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要将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贯穿教师发展全过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的快速更新,提升教师的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家精神作为教育领域的核心价值导向,对于提升教师的学科能力、学科素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教育家精神首先体现在对专业知识的持续追求和精进上。教师应将终身学习视为职业发展的基石,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技能。

学科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还要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家精神强调对学科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鼓励教师深入研究学科发展前沿,关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趋势。

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一场划时代的系统性教育创新,深刻体现了教育者勇于探索、敢于突破的精神风貌。这种转型致力于打破传统教育空间与资源的局限,通过教育技术的深刻变革,引领教育领域向融合式、整体式、联通式发展的全新方向迈进,共同塑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高效的崭新教育生态。(来源:《中国教育报》)

返回目录

柳燕: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师范生培养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工作中要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引导广大教师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践行教师群体共同价值追求。高素质师范生培养是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把教育家精神的弘扬践行贯穿在师范生培养的各个环节,筑牢教育家精神践行主阵地,助力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坚定师范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就是要引导师范生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培育涵养他们胸怀“国之大者”,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把爱国情、报国志融入到学习研究和教书育人之中。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根脉。陶冶师范生“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就是要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刻认识到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成为学生为学、为人、为事的“大先生”,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时代师范教育要将“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教师职业道德贯穿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涵养师范生高尚的师德师风。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是教育本质的人格化表征。教育是育人的事业,育人有规律可循。教育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竭尽所能为每个学生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和条件,这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涵养师范生“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要求师范教育面向新时代,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精选课程内容,夯实师范生坚实的学科基础,提高他们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提升他们的教书育人能力,培养他们循循善诱启迪学生的智慧,使他们能够润泽学生的心田,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和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成长与人生出彩的道路。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体现了教师的成长规律。教师要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自觉地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及时充实和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切实提高能力。同时,教师也是教育研究者,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须秉持科学探索、求真务实的态度,勇于尝试,敢于开拓。养成师范生“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要求师范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的前沿理论,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能力、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面对的是鲜活的、具有个性的个体,因此更需要爱。“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爱,不求回报的爱。教师应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具备像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献身精神,具备鲁迅先生笔下“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敬业美德。新时代师范教育须将“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精神根植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培养他们热爱教育事业,潜心教学活动,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胸怀天下、以文化人”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同社会进步、民族复兴、人类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出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树立师范生“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要求师范教育既要以“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作为师范生培养的基本任务,也要遵循文化建设发展的规律,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传承下去,还要把课堂教学同社会进步、民族复兴、人类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引领与促进师范生树立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思想价值观念,提高增进人类福祉的能力,成长为促进社会进步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栋梁之材。(来源:《光明日报》官网)

返回目录

张茂聪:提升教育水平,走好师范强教之路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印发,提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推进教育强国战略,人才是根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师范是根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进一步明确师范教育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全方位、多维度、科学化地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师范强教之路,实现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思想政治建设为引领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不仅是对我国师范教育性质的规定,更彰显了坚持党对师范教育全面领导的重要性。各级党政部门要加强党建引领,将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落实到全过程,把师范教育作为推动教育事业深化改革的基础性工作。

全方位协同提质

协同协作是在新时代构建高质量师范教育体系的关键举措,对于师范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优质资源的合理共享、教育公平的强力保障、创新精神的有效激发具有重大意义。师范强教之路的协同协作根据协同对象、范围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国际开放协同、校际强弱协同、地方合作协同三个维度。第一,国际开放协同。第二,校际强弱协同。第三,地方合作协同。

强化高等师范人才培养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师范教育的提质增效将成为强化学科建设、推进科研创新、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师范强教的核心突破点。首先,在培养高等师范人才基本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关注其学术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技能的培养;其次,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组织研修活动,鼓励高等师范人才参与跨学科、高水平、专业化的教育研究任务,令师范生对专业领域产生更深入的理解,使之获得能够参与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建设的能力;最后,为高校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优化科研和教学考核机制,鼓励高校教师持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最新研究进展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

完善教师教育制度保障

目前,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文件的指导下,我国师范教育制度建设日趋完备,但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第一,完善国家教师资格制度,建立完善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招聘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按照当前制度规定,非师范生在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后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即可视为与师范生具备相同的教学能力。但实际上,非师范生所缺乏的教学实践经验难以通过备考过程得以弥补。应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行业准入制度,针对非师范生从教建立岗前培训与实习实训制度,弥补教学实践经验缺失,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与能力。第二,优化师范院校评估指标,改革师范类专业认证,支持师范专业招生实施提前批次录取。要完善师范生专业素养标准,确保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科学性;明确教师评价标准,健全和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明确师德师风建设标准,落实违法违规问题处罚细则。第三,优化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完善公费师范生准入与退出制度。一方面,师范院校应适度拓宽公费师范生准入渠道,加大二次选拔力度,招收更多优质生源就读师范专业;另一方面,师范院校应在政策指导下,守住公费师范生到校任教的政策底线,并探索公费师范生退出的可能性、时机与条件,完善公费师范生退出制度。(来源:《光明日报》官网

返回目录

学术前沿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本质特征与实践路径

孔令帅, 王超.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本质特征与实践路径[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4(8):11-21, 63.

高质量发展是教师教育领域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反映和具体方式,对加快建成教育强国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严密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逻辑,表现为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追求,以优秀文化为重要根基,以数字技术为新型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彰显了我国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鲜明的人民性、实践性、全面性和开放性等本质特征。未来,需要从价值引领、制度保障、文化赋能、技术支撑及内外联动等维度入手,才可能消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壁垒。

返回目录

中国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逻辑与发展路径

李培彤,陈时见.中国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逻辑与发展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2024,36(4):1-6.

中国教师教育现代化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理性选择与重要路径。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赋予教师教育现代化特殊的历史使命,教师教育不仅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而且要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同时还要探索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这不仅是百年教师教育历史淬炼的发展自觉,而且是高质量教育发展需求的使命观照。基于新的时代境遇,中国教师教育现代化要立足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构建教师教育理论新体系,完善教师教育治理新机制,构筑教师教育发展新格局,推进教师教育数字化新变革。

返回目录

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何以成为国家行动——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政策议程探析

杨跃, 宋延瑞. 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何以成为国家行动———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政策议程探析[J]. 当代教师教育, 2024(1).

面向新质生产力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理论逻辑、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

宋萑, 汪佳成, 孟君豪. 面向新质生产力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理论逻辑、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J]. 人民教育, 2024(7):24-27.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关键支撑,对协同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与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蕴含的理论精神之“新”、发展取向之“质”与转型振兴之“力”指向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全新理论逻辑与价值内涵,启发了协同培养高质量教师的教育实践。立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数智时代的技术背景,需要通过科技创新理念、成果和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探索新形势下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崭新实践路径。

返回目录

历史长河中的教育家及教育家精神

胡艳, 张璐瑶. 历史长河中的教育家及教育家精神[J]. 人民教育, 2024(5).

 “优师计划”是遵循教师教育规律的一个政策典范

朱旭东. “优师计划”是遵循教师教育规律的一个政策典范[J]. 新华文摘, 2024(9):120-121.

返回目录

国际比较视域下“优师计划”政策的特征优势、潜在风险与应对举措

廖伟. 国际比较视域下“优师计划”政策的特征优势、潜在风险与应对举措[J]. 当代教师教育, 2024,17(2):94-100.DOI:10.16222/j.cnki.cte.2024.02.006.

 “优师计划”是在我国情境中新近涌现的一项教师政策,旨在为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县域培养输送一批高质量教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与社会现代化。与指向薄弱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国际经验相比,“优师计划”政策依托我国国家治理体制、文化传统与改革基础呈现出若干特征与优势,包括聚焦“优质均衡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价值诉求,突出“精准定向与优特化培养”的政策工具设计,体现“双阶引领与协同性实践”的政策实施保障。“优师计划”为国际社会建设薄弱地区教师队伍提供了一套值得期待的中国新方案。与此同时,国际相关政策的“失败”经验也预示着“优师计划”或面临师范生职前学习“躺平”、职后发展路径不清、政策宣称目标难以测量与达成等风险。“优师计划”政策主管部门与实施院校应前摄性地筹谋规划,综合采用多元助推策略激发“优师计划”师范生学习动力;加快建立职后发展支持体系,推动“优师计划”毕业生快速成长;明确政策可为边界,动态优化“优师计划”政策举措与成效。

返回目录

新时代科学教师教育体系:内涵、现状与建设路径

杨杰, 何雨泽, 郑永和. 新时代科学教师教育体系:内涵、现状与建设路径[J]. 教师教育研究, 2024,36(4):27-33.

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依赖高质量科学教师。要实现高质量科学教师可持续供给就必须建立高质量的科学教师教育体系。科学教师教育体系是由实践体系、学术体系和保障体系所组成的“三位一体”有机整体,当前主要面临三重挑战:科学教师教育实践体系不完善难以满足高质量科学教师队伍建设需求,科学教师教育学术体系不强健难以满足科学教师教育专业化需求,科学教师教育保障体系不健全难以支撑研究与实践的可持续发展。应当立足新时代科学教师队伍建设需求,通过建立认证、培养、培训一体化的科学教师培养模式,健全有顶层规划、有学科建制、有学术组织的学术新生态,建设多主体协同的科学教师教育保障体系等举措来建设高质量科学教师教育体系。

返回目录

新手教师专业认同发展的芬兰模式

叶菊艳, 季可人. 新手教师专业认同发展的芬兰模式[J]. 人民教育, 2024(8):75-78.

入职初期是教师身份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入职培训能够帮助新手教师构建积极的身份认同。芬兰一直以拥有高质量的教育闻名世界,其入职培训中的同伴小组指导模式以提供情感支持和提升教师幸福感为目标,能有效帮助新手教师度过入职初期的身份认同危机。同伴小组指导模式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使新手教师充分发挥自主性,在平等的指导关系中获得专业帮助,在叙述分享中感受同伴支持,实现持续全面的专业发展。

返回目录

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教师教育合作:可为、难为与何为

李郁瑜. 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教师教育合作:可为、难为与何为[J]. 比较教育研究, 2024(7):22-29.

多重身份下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困境与抉择——基于自我博弈的视角

高鸾, 崔雯, 王智攀. 多重身份下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困境与抉择——基于自我博弈的视角[J]. 教育发展研究, 2024(13):42-49.

连接教师教育与神经科学:价值、内容、路径及行动——基于2000-202267篇核心英文文献的范围综述

刘丽莎, 洛桑扎西, 丁颖. 连接教师教育与神经科学:价值、内容、路径及行动——基于2000-202267篇核心英文文献的范围综述[J]. 教师教育研究, 2024(1):105-114.

返回目录

教师教育研究:源流与演进

《教师教育研究》期刊论文精选集分为上、中、下三卷,本书为上卷,主题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源流与演进。涵盖教师教育理论研究、教师教育政策与管理制度研究、教师教育史研究三部分内容,通过系统回顾和梳理我国教师教育理论的发展、政策的演进、历史的探索,为建立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的理论体系、教师教育的学科框架,推动教师教育的实践创新提供基础。

返回目录

教师教育研究:探索与发展

李琼, 吴娱, 王俭, . 教师教育研究:探索与发展[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教师教育研究》期刊论文精选集分为上、中、下三卷,本书为中卷,关注教师教育研究的探索与发展,系统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研究领域有关职前教育与师范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心理、学科课程教学的专题文章,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与实践创新建构起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

返回目录

教师教育研究:本土与借鉴

宋萑, 袁丽, 赵萍, . 教师教育研究:本土与借鉴[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教师教育研究》期刊论文精选集分为上、中、下三卷,本书为下卷,下卷主题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本土与借鉴,主要涵盖乡村教师教育研究、国际教师教育比较研究、教师教育述评等内容。我国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一直经历着借鉴与本土化的过程,其中乡村教师的培养与发展最为典型。教育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的振兴,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事业,乡村教师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层建设者、教育政策的执行者,要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就要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三十多年间,有关乡村教师教育和乡村教师发展的研究逐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

返回目录

教师教育实践:全球视角

Grossman P, Fraefel U. Core Practices in Teacher Education: A Global Perspective[M]. Cambridge, MA: Harvard Education Press, 2024.

An explor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around the world finds common focus in the use of core practices to better prepare teachers for the classroom.

In Core Practices in Teacher Education, Pam Grossman and Urban Fraefel bring together international voices in a global showcase of practice-based approaches to teacher education. This generous volume presents the work of teacher educators and researchers from Australia, Germany, the Netherlands, Norway, and Switzerland, among others, highlighting various methods for teacher preparation and instruction rooted in core practices. The contributors describe real-world implementation of methods that give preservice and novice teachers opportunities to enact practices dur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Examples from classrooms around the world demonstrate how this approach allows student teachers to engage in problem solving and receive feedback, providing a foundation for adaptive expertise.

Grossman and Fraefel show how a growing global movement has embraced core practices to better prepare teachers for ambitious teaching. In a thoughtful overview of the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pedagogy that grounds this shift, they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of this work to that of 20th-century Swiss psychologist Hans Aebli and follow its trajectory through the present and beyond to predictions of where the field will move in the future.

With this volume, teacher educators and researchers interested in teacher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ill gain a critical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and fresh insight that can be applied to their own programs. Administrators will find ample inspiration for policy and program redesign.

返回目录

作为新兴研究范式的师范教育效能研究:三十年来(1993-2023年)发表的实证研究综述

König J, Heine S, Kramer C, et al. Teacher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as an emerging research paradigm: a synthesis of reviews of empirical studies published over three decades (1993–2023).[J].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024, 56(4):371-391.DOI:10.1080/00220272.2023.2268702.

师范教育中反思方法的再思考

Tiainen O, Lutovac S, Korkeamäki R. Rethinking approaches to reflection in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J].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4, 66(3):245-262.DOI:10.1080/00131881.2024.2346088.

科学教师教育中的探究式科学教育:系统回顾

Strat T T S, Henriksen E K, Jegstad K M. Inquiry-based science education in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J].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2024, 60(2):191-249.DOI:10.1080/03057267.2023.2207148.

返回目录

数字能力与数字技术:挪威幼儿师范教育课程分析

Undheim M, Ploog M. Digital competence and digital technology: a curriculum analysis of Norwegian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education. [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4, 68(6):1105-1120.DOI:10.1080/00313831.2023.2204109.

在小学教师教育的在线学习环境中实施艺术教育特色教学法

Dinham J. Enacting the signature pedagogies of arts education in the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primary teacher education.[J].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4,52(4):400-416.DOI:10.1080/1359866X.2024.2378796.

返回目录

成果推介

铸红烛·塑师表·育良师:西部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培养的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

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成果完成者:游旭群,党怀兴,李贵安,郭建中,陈新兵,傅钢善,张新科,薛东,刘全国,李永明,李瑛,董辉,冯军,侯西科,张文芳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理论引领,模式革新,资源筑能:高校一流教师教育教学发展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成果完成者:李辉,宣建林,郑江滨,李贵安,王贵荣,武忠远,卢光跃,田锦,徐根玖,张富利,王莉芳,姚聪莉

学校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延安大学,西安邮电大学,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

返回目录







教师教育专题信息

2024年第7

2卷第7期•总第10

2024928日发布


编辑:沈其娟、白益民   排版:沈其娟

初审:白益民 复审:沈其娟

上海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200234上海市桂林路100

徐汇校区西部计算中心2

网址:https://ghc.shnu.edu.cn/jsjyztxx/list.htm

电话:(86.21).6432.2156

(86.21).6432.2596

电子信箱:teupdate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