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伟:推动高校分类特色发展 更好满足国家战略需求

发布时间:2024-11-06作者:浏览次数: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在高等教育方面,明确提出了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而高等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中发挥龙头作用,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实现高校特色发展,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对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高校分类特色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教育强国对高校和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既需要“全能选手”,又需要“单项冠军”,既需要各领域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各行业应用技能人才。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结构性的“用工荒”,既缺乏顶尖创新人才和开创性研发成果,也缺乏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大国工匠。只有以分类促特色,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形成比较优势、实现特色发展,才能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以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更好适配和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多样化多层次人才的需求。

推动高校分类特色发展,关键在于形成科学有效的分类评价机制

分类是特色的基础,没有高校分类就谈不上办学特色,有什么样的分类评价机制,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因此,科学有效的分类体系是推动高校分类特色发展的前提。高校分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从世界高校分类的历史经验来看,行政主导型的科层式分类容易导致高校发展的强制性趋同,而市场主导型的自组织分类容易诱发高校发展的模仿性趋同。推动高校分类特色发展,应充分发挥我国“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体制优势,探索新型的高校分类管理顶层设计,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性高校分类评价体系。近年来,我国高校分类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由一元趋向多元,办学形态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分类标准从注重分级走向注重分类,形成了初步的分类发展格局:通过“双一流”计划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通过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通过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未来,应进一步深化细化分类评价机制改革,提升分类标准指引的科学性和覆盖的有效性,通过分类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分类指导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分类制定不同类型高校教师评价标准等多方举措,搭建不同类型高校间平行发展的多条路径,拓展每条路径的发展空间,激励高校摒弃“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竞争,切实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能够彰显自身特色的发展方向。同时,作为保障措施,应积极探索构建基于高校类型的差异化资源配置模式,按照高校不同层次、类型和职能定位,合理确定培养成本,科学配置资源投入,推动实现办学资源更为公平高效。

推动高校分类特色发展,急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迭代升级

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给高校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高校提供了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的新发展机会,高校只有积极发挥办学自主性,推动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迭代升级,率先占领新知识领域和新学科形态,才可能开辟出异军突起的分类特色发展之路。育人是高校的根本,在人才培养上,要摒弃同质化模式,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布局和区域发展需求,在高等院校整体结构和发展格局中确立自己的生态位,根据自身定位合理安排院系设置、课程建设和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学科是抽象的知识集合与实体的知识组织模式的规范建制,要以创新知识组织模式为抓手,发展有机融合的学科集成系统,塑造具有更强创新活力的新的学科生态体系,以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生态体系为核心竞争力,为高校赢得分类特色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中国高等教育》2024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