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的相关重大议题研究”在广州开幕。年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承办。广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开俊,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张应强,理事长阎光才,副理事长卢晓中、刘振天、顾建民、陈廷柱、周海涛、蒋凯,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马凤岐等出席会议,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理事,以及来自全国12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硕博士研究生等近60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大会开幕式由卢晓中副理事长主持。
吴开俊代表广州大学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并介绍了该校及其教育学科的发展脉络。他提到,广州大学教育学科历史悠久,教育学院发展势头强劲,本次年会的召开为广州大学、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及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宝贵契机。他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并期待能够借助年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深化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分享高等教育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从而构建更宽广、更深度的学术对话空间。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以视频形式发表讲话。他表示,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创会以来,一直秉持学术立会的理念,为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的创新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活力。这次学术年会以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为主题,对加快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推动应用型本科高质量发展,深化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契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需求,意义深远。希望广大高等教育学人扎根中国大地,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为早日建成教育强国做出独特贡献。
阎光才回顾了我国40年来的教育变革历程和研究议题变迁,并提出了关于高等教育研究应然走向的思考。他指出,身处急剧变迁的不确定性时代,多年以来我们宏观层面的政策与制度改革波澜壮阔,围绕政策与技术变革的前瞻性研究主题纷呈。然而在热潮过后,各种改革的效果如何,现实境况如何,教育日常是否发生了变化,变化是符合预期或是不及预期,这些都还有待深入的探讨。他认为,高等教育研究既需要朝向实践开展宏大议题研究和指向未来的热点研究,也需要立足日常教育生活的体察,以回头看的反思性意识和审视当下的现实关怀,去关注人的处境以及心智与行为变化,并揭示背后与之关联、且持续性存在的体制性与体系化痛点、难点与堵点。
马凤岐在致辞中欢迎高等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相聚在穗,并分享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的几点认识。他指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是民族的,它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植根于具体的社会和政治经济背景,并服务于国家政治经济目标。然而,我国特殊的历史和现实土壤、人类探索和认识世界规律性的普世追求以及不同民族、文化合作互鉴的需要等三方面因素决定了不能把高等教育体系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对立起来。他认为,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根本在于大学对真理、正义和和平的追求,对经验、常识、逻辑、生命的信念和守护,以及在此基础上不同文明文化的相互尊重、充分交流。
本次年会共设立大会特邀报告4组19个,分会场主题报告5场60个,青年学者专题报告9个和博士生主题报告53个,会议为深入推进我国高教领域的理论品质提升与创新变革实践营造了积极空间。
张应强作题为《关于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的思考》的报告。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晖作题为《从概念史看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报告。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别敦荣作题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中国模式及其向中高级阶段发展推进策略》的报告。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胡建华作题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国特点》的报告。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黄兆信作题为《基于1769所高校创新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的报告。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刘振天作题为《从反精英到泛精英: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逆向路径及其逻辑》的报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李曼丽作题为《张力与限界: “强基计划”四年追踪研究报告》的报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雷庆作题为《对工科人才评价“理科化”现象的思考》的报告。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王运来作题为《高质量教师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高水平综合大学“三维一体”培养研究型卓越中学教师的探索》的报告。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陈廷柱,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周海涛分别主持报告环节。(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