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教育强国建设专家研讨会暨教育强国建设智库联盟2024年学术年会在浙江大学隆重召开。本届会议主题为“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道路:理念、政策和实践”。会议由浙江大学主办,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承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康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浙江大学副校长周江洪,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北京研究院副院长侯万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主席、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徐小洲,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阚阅,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孙元涛出席大会。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教育强国建设智库联盟理事单位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90余位专家学者、学术期刊代表、智库工作者参加会议。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智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徐宝敏主持开幕式。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康宁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她指出,浙江大学牵头举行教育强国建设智库联盟,把推进教育智库建设,服务教育强国战略,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作为宗旨,组建了国内高校最强的合作,为中国现代教育公共治理创新研究增添活力。虽然国内教育事业取得了奠基性的历史性成就,但却面临全球地缘政治等带来的格局性挤压与颠覆性冲击,教育过程与教育关系呈现出现代性、复杂性、跨界性等特征,极大考验着政策适配的底层逻辑与学理支撑的程度,提供了一个研究国情下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创新供给过程。她期望教育强国建设智库联盟继续秉持“服务决策、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宗旨,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的合作交流,凝聚形成若干研究集约项目,共同探索强国建设背景下改革与发展的新路径、教育研究的新范式。
开幕式上,举行了教育强国建设智库联盟专家聘任仪式。由联盟各理事成员单位推荐,经理事会讨论通过,李立国、郭丛斌、宗晓华、张洋磊、胡娟、刘善槐、王树涛、张端鸿、叶飞、阙明坤、林成华等11位老师被聘为“教育强国建设智库联盟专家”,阚阅为到会代表颁发聘书。
大会主旨报告与圆桌论坛
与会专家分别围绕教育强国建设、高校智库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与创新驱动发展、德育现代化、农村教育发展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和交流。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的主旨报告由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阚阅教授主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研究员作题为《深刻认识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的主旨报告。报告从历史思维、战略逻辑、历史站位等维度分析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重要思想的方法论。他指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要准确把握其科学体系、精髓要义、实践要求,做到整体把握、融会贯通,掌握重要讲话的方法论。首先运用历史思维,深刻认识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这个重要表述的三重历史线索,揭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意义。其次考量战略逻辑,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内涵。“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面向未来、事关长远的战略工程,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具有方向性、全局性、长远性、预见性、创新性的重要特性。最后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通过扎实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大力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深入推动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探索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有效实施机制。
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北京研究院副院长侯万军研究员作题为《强国视角: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理论思考》的主旨报告。报告梳理和回顾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从“一体改革”的背景、理念、路径与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层层剖析阐述。他指出,“一体改革”不仅是历史演进的必然选择,也是理论完善的必然结果。需要立足内在一致、知行合一、立体多维的“一体改革”理念,深刻把握解决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中三大问题的基点。从区域、领域与场域三条路径推进“一体改革”高质量发展,构建一体规划、一体推进、一体统筹、一体评价、一体发展的“一体改革”机制,实现“一体发展”的总体目标。报告以省域、市域、县域视角的多维探究为例,深入揭示了当前存在的痛点与难点,对推进教育强国视角下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改革”具有启发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主席、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徐小洲作题为《教育强国:挑战、机遇与策略》的主旨报告。报告从衡量维度、发展机遇、重大挑战、应对策略四个维度分析了教育强国战略的背景、内涵与路径。他表示,教育强国是系统性、整体性的强大,涵盖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特殊教育等各个维度,需要重点关注高层次人才储备、知识创新能力与国民整体素质。当前教育强国战略的推进面临着内因与外因的双重挑战,需要正确认识国内经济基础、教育能力与国际竞争的关系。变革的时代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落实教育强国需要把握全球经济变化、全球社会结构重组以及新科技催生教育模式转型的时代性机遇,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需要以系统思维推动系统性变革,以转变观念(求新)、谋划布局(求优)、促进协同(求强)。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的专家报告和圆桌论坛由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孙元涛教授主持。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振天教授作题为《高等教育指标式普及化的风险及其防范》的专家报告。他分析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影响因素,揭示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根本动力与比较动力,并从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论述了高等教育指标式扩张的风险。针对风险,他提出了对策建议,如高等教育发展要以经济与产业实际需求为根本动力,构建多样化灵活化的高等教育功能结构体系,构建三级办学和三级管理教育体制,确立以就业率为风向信号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转变教育观念,以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变革创新,推进防范机制的建设,更好应对高等教育指标式扩张的风险。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丛斌研究员以《一贯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为题分享了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国际经验。他表示,创新人才不仅是国家和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胜出的关键,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力量。报告详细阐述了拔尖创新人才“三大计划”的不同培养目标、培养阶段与培养方式,着重探究了一贯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效果以及拔尖创新人才一贯制培养效果不明显的原因。结合一贯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国际经验,提出了优化选拔标准和衔接机制的路径,更好地服务国家基础学科发展和战略需求。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蔡三发研究员以《教育强国与高质量学科体系构建》为题,围绕高等教育学科布局与高质量学科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基于当前学科布局的政策导向、内涵特征、机遇与陷阱,他梳理了学科专业布局调整的多重逻辑。并以同济大学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思路为案例,分享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学科体系的高校经验,提出中国特色高质量学科体系可从“特”“交”“新”“融”“高”等方面加强建设,将有利于大学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做贡献。
教育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娟教授作题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建设教育强国》的专家报告,强调了高等教育类型结构与学科结构研究对于推动政策建议的重要意义。通过中美高等教育学科结构比较,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三大矛盾:基础科学薄弱的学科格局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之间的矛盾,“集中度高、应用导向强”的本科学科布局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不同层次学科结构趋同与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高之间的矛盾。应对上述问题,她表示需要改变“存量决定增量”的增长模式,适当发挥市场调节机制,注重学科布局层次差异,在学科调整中尊重教育规律和知识发展规律。
在以“高校智库如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为议题的圆桌论坛中,《高校教育管理》常务副主编马双双认为我国高校教育智库研究应当开阔视野、提高格局,兼具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建立健全一个具有灵活性、前瞻性的评价体系,同时需要关注人工智能等新要素对于教育强国战略部署的重要意义。《教育发展研究》编辑部主任林岚提出高水平期刊要关注高质量的政策研究,提升智库成果的学术转化力,通过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交互建构,加强具有中国独特性的问题导向,同时注重方法的引领,突出创新思想性,建立教育研究、教育实践与教育决策的有效联系。在谈到如何完善数据平台与共享机制时,《现代教育管理》副主编杨玉指出,高校智库建设应打破数字壁垒,激励不同智库之间的学术合作与国际合作,形成建设教育强国的合力,并通过加强转化与传播提升智库成果的国际话语影响力与认可度。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科教发展研究》常务副主编朱凌研究员指出,高校智库在助力教育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力与号召力,建设性地形成了科教发展、科教融合、科教治理的话语体系,期刊应该继续完善选题机制、凝炼机制与转化机制,为教育强国战略提供更多支持。针对“高校智库何为”这一议题,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副院长林成华研究员认为,高校智库要把学术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使学生具备政策素养,推动建立人才汇聚机制、产品生成机制、人才培养机制,资源投入机制与评价激励机制。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付卫东教授以华中师范大学高校智库建设的成果为例,介绍了高校智库如何开展政策咨询、社会调查等工作,使智库研究具有预见性、储备性和引领性,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的专家报告和圆桌论坛由浙江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学院分中心执行主任,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阙明坤研究员主持。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善槐教授以《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战略转型》为题,分享了当前学龄人口呈现出的一些新变动趋势,如学段上呈“排浪式”波动、聚集程度进一步提升、乡村学龄人口进一步稀疏化等。在此基础上,他描绘了农村教育发展的未来图景,并且提出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发展策略,即城乡关系由城乡区隔走向融合发展,资源配置由要素组合转向技术赋能,学校功能由教育功能转向综合功能,以此促进新时期农村教育的发展与转型。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宗晓华教授作题为《高等教育与创新驱动发展: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的报告。他通过回顾不同发展阶段教育的功能与定位,回答了“教育‘强’,国家一定强吗”的关键之问,指出了高等教育功能发挥在空间布局、行业分布、组织结构、能力构成等层面所面临的障碍。他指出,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需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优化高等教育空间布局,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和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推进政策一致性评估。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叶飞教授以《德育现代化的中国意蕴与时代主题》为题,论述了教育强国背景下德育现代化的重要主题与路径探析。他表示,德育现代化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德育整体体系的现代化、面向数智化转型的现代化。德育现代化需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主题,推进现代人的道德人格及精神观念的健全发展。因此,德育现代化应推进目的导向的转型,促进课程教学的现代化,实现共同价值的传递。提升治理能力,构建协同共治的德育治理体系。面向人的数智化生存,以技术革新促进德育体系的整体变革。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张洋磊副教授在题为《面向2035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内涵意蕴与推进策略》的报告中指出,加快构建高质量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是基础学科高水平人才培养关键点。基于对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演进及其特征的追踪研究,他重新审视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内涵意蕴,提出既要着眼全局,也要着眼长远。高校要从战术层面自主进行负责任的创新探索、推进家校社一体的体制机制生态、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评价体系。
吉林动画学院党委书记岳武教授以《教育强国背景下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为题,指出了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与重要性,强调了实现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他表示,在教育强国战略下,民办高校应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标准,加强党的领导,提升教师队伍和学生社区建设。加强与政府、企业合作,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政府、社会和民办高校共同努力以促进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在以“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面临的挑战与策略”为议题的圆桌论坛环节,《中国高等教育》副编审王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工程,面临着极高的标准、复杂的内外环境与紧迫的时限三重挑战。期刊与高校应当通过搭建平台、集思广益,共同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研究院执行院长周禹彤研究员围绕“教育强国的定义、目标、怎么建”三个问题阐述了建设教育强国的策略与路径,强调要充分发挥教育事业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作用。西南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部副部长、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杜彬恒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重要论述,指出了当前基础教育中的“契合性”“全面性”“适配性”“创新性”“国际性”等问题,提出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坚持深化改革,以教育理论强国支撑教育强国建设。通过追溯教育强国的历史进程,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张炜教授指出,教育强国包含众多子概念,建设教育强国要遵循政策的逻辑、历史的逻辑、比较的逻辑、循证的逻辑与现代的逻辑,奋力实现教育自身建设强、服务支撑强、外部认同强,充分发挥教育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科技创新力与国际影响力。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罗志敏教授指出,当前教育面临投入不足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挑战,投入问题表现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对教育投入的影响,以及改革过程中投入不足导致的改革失效;评价问题则聚焦于双减政策实施后仍存在的教育负担问题,反映出评价机制的不足。应当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财政投入机制和改革评价体系促进教育强国建设。
大会总结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育强国建设智库联盟理事长阚阅教授作大会总结。他对专家学者、联盟高校、所有与会者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说,本次会议主题鲜明、观点新颖,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媒体代表等围绕教育强国建设和智库建设,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进行了思想的交流碰撞。在三个单元的环节中,3名学者作主旨报告,9名学者作专家报告,并进行了圆桌论坛分享和互动,达成了会议的预期目标。他表示,今后将吸收更多新成员加入智库联盟,不断丰富学术交流形式,以开设专题研讨会、笔谈专栏、编发专刊等方式开展更广泛的交流合作,起到联盟成员1+1>2的效果。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联盟成员要发挥各自不同领域的专长和优势,加强交流协作、学科交叉、联合攻关,推动智库建设互补发展。二是发挥智库建设对学科的引领作用,聚焦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增强高校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三是履行智库人才培养使命,发挥智库育人功能,为智库人才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赋能教育智库联盟发展壮大。(来源: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