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分类评价牵引高校改革发展,国家教育宏观政策论坛2024年会暨上海教育督导论坛在华东师大举行

发布时间:2024-12-05作者:浏览次数:11

1130日,主题为“以分类评价牵引高校改革发展”的国家教育宏观政策论坛2024年会暨上海教育督导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年会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主办。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二级巡视员李燕丽,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顾红亮出席论坛年会并致辞。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局副局长张岩、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总督学平辉、厦门大学教授史秋衡作大会主题发言。来自17所高校单位的代表作了专题发言。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院长梅兵主持会议致辞。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雷启立主持大会主题发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柯政作大会总结。全国有70多家高校和几十家相关单位近200名代表现场参加了会议。

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深入指导

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是高等教育。全国教育大会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都明确提出,要分类推动高校改革发展。经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和上海市教委同意,本次年会聚焦“以分类评价牵引高校改革发展”。

李燕丽巡视员在致辞中表示,高校分类发展,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党中央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顶层设计,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分类评价则是推进高校分类发展的关键抓手,本次年会主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宏观院深度服务国家教育发展决策咨询,也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期待本次年会通过交流讨论和思想碰撞,形成更多新思想、新成果,共同为加强教育强国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顾红亮副书记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年会紧扣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回应了当前高校改革的关键议题。他介绍了上海高校分类评价工作的实践历程,并强调应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索高等教育的分类、各类学校评价的重点、评价结果应用的拓展,使分类改革成为推动高等教育体系整体跃升的有效抓手。期待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和相关司局一如既往关心支持上海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价工作,支持上海继续先行先试。

大会专家报告高屋建瓴

高等教育发展立足于怎样的时代意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局副局长张岩表示,全国教育大会和《纲要》明确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任务书和路线图。高等教育作为“龙头”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中有着关键地位,《纲要》的实施必将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更大的历史机遇和发展空间。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供需匹配、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高校办学特色塑造、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这几个方面亟待提升。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是破解高校办学同质化难题的需要,是增强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适配度的需要,也是满足增强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和激发高校办学活力的需要。

高校分类评价改革何为?目前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实践经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总督学平辉分享了上海教育在高校分类评价方面的实践探索。他指出,上海在推进高校分类改革中遵循几点原则:以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牵引来调整学科设置;以人才培养为主体功能、学科专业布局为辅;以解决办学同质化问题为导向。下一步,上海将继续探索重构高校分类评价体系,着力构建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核心的、以服务科技自强自立和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的评价机制。

厦门大学教授史秋衡从制度特征、战略指向与路径选择三个层面分享了对高校分类评价改革的学术洞见。他认为,从战略层面而言,高校分类评价的重要转向有三点,一是从分类设置角度已将高校分层扭转为分类的重要转向,二是要处理好自主办学选择的高校分类发展与管评联动的分类推进高校改革的关系,三是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上下联动的分类改革与发展机制的新质性探索。

417位代表思想碰撞

本次年会根据会议主题设置了4场专题讨论,共邀请了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共17位代表做专题分享。

在专题一“研究型高校需要什么样的评价”环节,来自四所双一流高校的代表围绕研究型大学的评价体系展开了深入讨论。浙江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王小燕建议,通过分类设置教师职称晋升通道促进各类人才发展,通过下放评价管理权激发院系活力,通过改进成果认定方式鼓励学科交叉;西安交通大学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焦在滨认为,通过管理重心下移,完善“一院一策”评价体系,能有效发挥学院主观能动性,激发教师发展内生动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展改革处刘颖认为,以学院为单位开展分类评价,具体指标包括学科水平、师生结构、科研能力、国际合作等维度;上海科技大学人力资源总监周宇认为,在人才评价的方式上应注重国际同行评议,内容上需强调科技创新能力,原则上坚持重品行、重育人、重学术、重能力、重公认。

在专题二“应用型高校需要什么样的评价”中,上海市教育评估院高教评估所所长冯修猛指出,应用型高校分类评价要重点关注谁来评的问题,建议引入专家、行业和企业参与评价,充分权衡定性与定量指标的关系;安徽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方明强调,评价需重点考察应用型高校的地方性、应用型和特色化三个核心属性;上海电力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周振分享到,成果转化指标对应用型高校的牵引作用尤为突出,不仅推动学校增加成果转化数量,更有利于学校优化组织架构,通过融合技术创新链和成果转化链实现科技创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张立新认为,分类评价需要淡化“帽子”、尊重高校自身的办学主动性。

在专题三“技能型高校需要什么样的评价”环节,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端鸿提出,实践性课程比例、双师型教师比例和产教融合成效是技能型大学评价的三个重要指标;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院秘书长李亚昕指出,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的契合度以及与其他高校的差异性,也是技能型大学评价的重点;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副校长刘家枢突出强调了评价的“达标”“定向”和“促强”功能,并指出职教本科评估体系亟待完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石慧分享了上海市高校分类评价指标对学校建设的导向性作用,并指出当前产教融合评价以形式性指标为主、效益性指标较少的问题;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原党委书记刘健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建议将企业经历的考核从以个人为主转向注重团队整体表现。互动环节,嘉宾们与观众围绕“职业院校教师”评价展开进一步讨论,指出当前教师资格证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师型教师的引进。

专题四“地方综合性高校需要什么样的评价”邀请上海大学、南昌大学、西北大学、山西大学四所地方综合性高校代表展开交流研讨。上海大学发展规划处(大数据中心)主任陈秋玲认为,评价指标应充分体现国家政策导向和本地区实际需求,充分发挥数据在分类评价、服务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南昌大学政策研究与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朱旺力认为,评价应突出地方综合性高校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度、对其他高校的引领带动作用,辩证看待高校排名;西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姚聪莉认为要以分类评价牵引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评价内容应重点突出人才培养职能;山西大学教师工作部部长胡英泽认为,地方综合性高校应主动对接地方政府需求,评价中应突出对教师、学生等与人相关的指标,根据评价结果在人员编制、建设经费、对口帮扶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

华东师范大学重点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王同彤、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范惠明、华东师范大学晨晖学者曹宇莲、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吴晶分别主持了四场专题对话。

大会总结报告提炼成果

宏观院执行院长柯政代表会议主办方作大会总结。他首先向支持此次年会、支持宏观院发展的各位同仁表达诚挚感谢。他表示,全天会议总计28位专家嘉宾的发言令人深受启发。他谈了四点体会和思考。第一,这件事极为重要,直接事关中国高等教育自主发展道路。第二,这件事极为困难。这个话题大家已经讨论了40多年,投入了无数智慧和探索,但还是不尽如人意。第三,这件事极为紧迫。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的相继召开,《纲要》的正式颁发,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冲锋号,而且都把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作为必须攻克的目标,时不我待,不能再拖了。第四,也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有新想象新思路,而且必须是从底层逻辑开始重构。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思路,走“延长线”的思维,肯定是不行的。在此框架下,柯政院长也在会议上交流了目前他本人对如何破局的一些建议和思考,引发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来源:教育宏观政策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