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支撑,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之所以被称为“龙头”,一方面是因为高等教育处于教育体系的最高阶段,是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衔接的主要通道,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风向标,对人才素质和规格的规定引领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高等教育处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结合点上,是国家创新战略的发力点,其所具有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是教育服务国家发展的关键点。因此,教育强国建设应当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以高等教育发展促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进而引领社会经济发展。
一、从适应到引领: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思辨
学界对于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讨论大致可以分为“适应说”与“引领说”,即“教育发展适应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引领社会发展”。“适应”意味着高等教育在遵循自身内部发展规律的同时要适应外部社会的发展变化,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服务,回应和解决过去产生以及当下存在的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引领”则意味着高等教育应当更具开拓性、创新性,面向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做到超前布局,激发社会发展活力。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或多或少存在着高等教育应该适应社会发展为主还是引领社会发展为主的问题。是“适应”还是“引领”,与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某一社会中对高等教育系统的功能定位有关。
对中国而言,基于高等教育的功能地位以及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高等教育应从“适应发展”转向“引领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快速增加,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高等教育规模也因此得到快速扩张,以减小市场人才缺口,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主要起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转型期,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面临生产力变革、科技变革、国际局势变革等重大挑战,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日益显著,在地缘政治中的“高政治”属性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发展高等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应该认识到,高等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引领作用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事实上,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便是高等教育替代GDP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新指标,通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政策咨询等推动社会发展。因此,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应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并主动发挥引领作用,成为应对变局、开创新局的重要支撑。
二、建设教育强国,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
高等教育要实现引领社会发展的目标,应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推进教育强国的建设工作: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自立自强的高科技,发展高质量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拓展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引领教育综合实力提升
教育强国的内涵之一便是教育自身实力强。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在做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要引领教育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变革。第一,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宏观上要协调好知识和学术发展逻辑与国家和社会需要逻辑之间的关系,健全高校、政府、市场多元主体协调机制;中观上要加强教学改革和评价改革,改革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微观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优化学生培养体系,鼓励个体的个性化发展。第二,支持终身教育发展。高等教育要为构建面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支持,通过确立开放融合的办学理念、完善成人高等教育制度建设、丰富职业技能教育与非学历岗位培训资源等,推动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建设,激发人口红利优势。第三,支持基础教育发展。高等教育一方面要优化招生选拔制度,做到科学选材、公平公正,引导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全学段学校教育培养教育情怀浓厚、师风师德良好、专业素养过硬、教学技能卓越的教育家型教师。第四,强化教育数字化建设。高等教育应做到数字化转型先行,为各级各类教育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经验,同时做好教育数字化技术开发和课程开发,为整个教育系统的数字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二)打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当前我国正在逐渐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以创新为主要驱动的新型经济增长方式。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对此,高等教育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有三:第一,推动科技创新。我国现阶段距离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上仍然受制于人,亟需科技创新这剂“强心剂”。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重要使命。高校科研应着力解决我国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所存在的关键核心技术瓶颈,解决“卡脖子”问题,引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重点关注需要全人类共同攻克的科技前沿难题,解决“卡脑子”问题。第二,落实成果转化。高等教育应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逐步实现科技创新建制化,实现校内外人才、资本、信息、技术优势互补,推动原创性、集中性、应用型研究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型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三,培养新质人才。新质人才是指具有多维知识结构与技能、熟练掌握新质生产材料和生产工具的创新型人才。为培养新质人才,高等教育应加强人才培养,建设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将学科专业链嵌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以及全球价值链,推动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建设工作。
(三)发展高质量文化传承与创新,引领中华文化繁荣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扎根于中国历史文化土壤之中。传统文化滋养着教育,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此,高等教育应做好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推动文化强国建设。首先,要关注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其次,要建立以自信自强为内核的文化创新体系,将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再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精神相结合,将文化育人理念渗透到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如在人才培养中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和自信,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做好文化宣传。最后,要发挥高等教育的文化辐射作用,创新文化宣传形式等,通过大中小教育衔接、公众科普等方式向社会公众传播优秀文化。
(四)拓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引领国际竞争力提升
在我国的政策话语中,“教育强国”与“国际竞争”常常相伴出现。因此有必要立足国际视野重新审视教育强国的内涵与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一方面,建设教育强国意味着以“平视”的眼光看待世界高等教育格局,努力将我国建设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之一。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经历从意大利到法国、再从德国到美国的转移,进入21世纪后,正在形成更为多元化和多极化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之一,应做到立足自身发展,维护和弘扬全人类教育的共同价值;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合理借鉴他国先进的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发挥制度特色与文化优势,基于自身发展经验回应全球教育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构建中国特色学术、教育和价值三重话语体系,解决“卡嗓子”问题,为世界现代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要以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引领国家的对外开放。持续加强高等教育对来华留学生的吸引力,将优秀人才“引进来”“留下来”,推动我国科技、经济发展;发挥出国、来华留学的文化传播功能,帮助中国经验和实践“走出去”。
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要始终以高等教育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为前提,以引领整个教育系统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使命。高等教育要完成从“适应”到“引领”的功能转型,需明确自己的新定位,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高校能动性,做到超前布局、战略性布局,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与创新、对外开放引领教育强国建设。
(《现代教育论丛》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