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发布《2025学生与技术应用:技术重塑高等教育未来》报告

发布时间:2025-05-09作者:浏览次数:12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官方网站于2025414日发布了《2025学生与技术运用:技术重塑高等教育未来》(2025 Students and Technology Report: Shaping 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Technology, Flexibility, and Well-Being)报告。该报告基于对全美高校学生的广泛调查,旨在分析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为高校优化技术服务提供数据支持。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

第一,技术满意度与数字鸿沟。调查数据显示,69%的学生对校园的技术支持设备表示满意,56%的学生对校园网络设施表示满意。报告同时指出,稳定的校园网络和教师的技术运用能力是提升学生对技术服务满意度的两大关键要素。这项发现为高校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须重视教师队伍的数字素养提升。

第二,学习模式偏好与需求变化。与2023年相比,2025年学生对线下教学活动的偏好显著提升。数据显示,75%的学生更倾向于线下参与实验或互动性课程,较2023年上升9个百分点。学生选择特定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因包括:学习效果更好(76%)、体验更舒适(67%)、注意力更集中(59%)等。尽管集体线下上课的偏好度整体提升,但学生对个性化选择的重视并未减弱。2025年的调查显示,在九类课程活动中,有八类的集体线下学习偏好度上升。其中,学生展示(+12%)、实验课(+9%)和小组活动(+9%)的增幅最为显著。

第三,混合学习模式的普及与优化。混合式教学在美国高校正稳步普及,但学生参与深度和满意度仍有提升空间。46%的受访学生表示曾参与混合式课程,其中,58%的学生对混合学习的体验表示满意,但仍有32%持中立态度,10%明确表示不满。专家指出,要实现混合式教学质的飞跃需解决三大关键问题:首先,加强教师教学设计培训;其次,优化技术支持体系,确保线上平台稳定性;最后,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估机制。

第四,生成式AI进入课堂。当前报告显示,AI在课堂中的渗透率远低于预期,43%的学生表示从未在课程学习中使用过生成式AI工具。在使用者中,最常见的三大用途分别是:头脑风暴与创意性内容(33%)、观点优化(24%)以及内容梳理(24%)。专家认为,与其简单禁止AI,不如强调规范性使用,将AI作为提升学习效果的工具。目前,包括斯坦福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已开始试点AI素养必修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AI使用能力。报告建议,院校应尽快制定分层AI使用政策,并为教师提供相关培训支持,以充分发挥AI的教育潜力。

第五,技术赋能的职场技能培养。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学生对技术重要性的认知与实际职场需求存在明显脱节。调查显示,仅3%的学生将人工智能技能视为职业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三大技能之一。然而矛盾的是,学生对人工智能在职场上的价值有着清晰的认知,55%的学生相信其未来工作将深入嵌入人工智能应用,一位计算机专业学生直言:“人工智能将成为我职业旅程中的核心终身辅助工具。”这种认知与实践的割裂,根源在于人工智能实践机会的匮乏:当前仅有20%的学生在高校阶段获得系统的人工智能培训和实践历练。教育专家呼吁,高校亟需构建“技术赋能”的教育新生态:一方面要加强AI等前沿技术的教学,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使其适应快速变化的职场需求。

第六,心理健康支持与技术解决方案。美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日益严峻态势,但校园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建设却未能实现与之同步的跟进与完善。数据显示,仅39%的学生认为学校在积极应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需求,50%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如何获取相关支持资源。面对这一困境,部分高校已开始探索技术解决方案,72%的院校计划在未来两年增加投入,这一领域有望得到改善。心理健康专家指出,“技术不能替代专业治疗,但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学生获得及时的帮助。”

上外全球教育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