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玛丽亚•凯洛:质量标签还是新学位?欧洲学位可能两者兼而有之

发布时间:2025-05-15作者:浏览次数:12

阅读提示:5年前,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欧洲学位的构想。当时,尚不清楚它应该采取什么形式,即它是授予符合特定欧洲标准的联合课程的质量标签,还是实际的新学位类型。欧洲大学协会的玛丽亚对欧洲学位进行了反思,以下是她的主要观点。

作者简介:玛丽亚凯洛Maria Kelo是欧洲大学协会(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机构发展部(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主任,该部门的工作重点是与高等教育学习和教学、认证和质量保证相关的问题。她还是瑞士认证委员会成员和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注册机构执行委员会成员。玛丽亚凯洛还曾担任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主任十余年。

2020年欧盟委员会首次提出欧洲学位构想以来,该倡议已逐步演变为兼具质量标签与新型学位特质的双重发展路径。经过五年探索,这一机制的核心特征逐渐清晰:既非单纯的质量认证体系,也非完全独立的新型学位,而是尝试在国家资质框架内构建具有欧洲特质的联合学位认证模式。该模式旨在通过整合多语言能力、跨文化流动、可持续发展等核心要素,重塑欧洲高等教育竞争力,但其制度设计仍面临成员国政策协同与执行效能的重大考验。

试点项目揭示,当前欧洲联合学位建设存在超过50项制度性障碍。从质量保障标准到学位证书用纸规格,各国在行政程序、认证规则、课程语言等方面的差异显著增加了跨国教育合作成本。欧盟委员会将欧洲学位定位为破解这些难题的创新方案,通过建立统一认证标准简化跨国联合学位审批流程。然而,由于辅助性原则限制,该机制不具备强制约束力,成员国可选择采取质量标签或新型学位等差异化实施方案。这种自愿参与特性可能导致制度碎片化,削弱其解决系统性障碍的效能。

质量标签方案展现出较低的实施门槛与灵活性优势。作为欧洲学位的初级阶段,该标签可由国家质量保障机构授予符合欧洲标准的联合项目,无需改变现有学位认证体系。这种渐进式路径既能推动教育创新实践,又可规避大规模法规修订带来的政治阻力。相比之下,新型学位方案要求成员国同步调整国家资历框架,这在当前部分国家对教育主权让渡持保留态度的背景下,可能延缓整体实施进程。欧盟大学协会强调,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必须确保欧洲学位机制与博洛尼亚进程现有工具协同发展,特别是强化利益相关方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制度创新的深层挑战在于平衡统一标准与成员国多样性。尽管欧洲学位被寄予提升欧洲教育吸引力的厚望,但各国内部对“欧洲特性”的具体界定尚未形成共识。跨学科培养、数字技能等战略要素的课程融合,需突破传统学科边界与评价体系。同时,联合学位建设的高昂时间与经济成本,要求欧洲学位必须具备明确的市场认可度与就业竞争力,这对质量保障机制的公信力提出更高要求。值得关注的是,欧洲学位试点暴露出行政简化与教育创新的内在张力——过度侧重程序优化可能弱化其推动教育实质性变革的初衷。

从政策演进视角观察,欧洲学位的最终形态将取决于成员国立法协调与院校实践反馈的相互作用。虽然质量标签可作为快速启动方案,但其象征意义可能大于实质影响。要实现真正的制度突破,仍需解决学位授予权归属、跨国质量评审机制、学分互认深度等根本问题。欧盟高等教育界普遍认为,该机制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形成自下而上的院校驱动力,而非单纯依赖政策推动。这要求欧洲学位标准既能彰显学术卓越,又可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实践框架。

当前进程凸显出欧洲教育一体化面临的深层矛盾:跨国教育合作需求与成员国教育主权的博弈、制度创新诉求与传统质量保障体系的冲突、战略愿景设定与具体实施能力的落差。未来欧洲学位的发展,既需要延续博洛尼亚进程的渐进改革路径,更需构建多方利益平衡机制。只有确保质量认证标准与院校自主创新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提升欧洲教育竞争力的终极目标。正如文末纪念的Tia Loukkola所启示,欧洲高等教育整合既是制度建构过程,更是教育理念的持续对话与革新。

来源:世界大学新闻(University World News)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