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大学能为欧洲的未来做出什么贡献?欧洲大学联盟(NEOLAiA)又将发挥什么作用?在5月9日欧洲日之际,欧洲大学联盟九所大学中的四所大学(比勒费尔德大学、厄勒布鲁大学、哈恩大学和俄斯特拉发大学)的介绍了各自的经验和目标,它们展示了欧洲大学合作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以下是它们的经验要点。
作为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力量,大学联盟在塑造欧洲未来中发挥着战略性作用。以NEOLAiA为代表的欧洲大学联盟,通过整合九所区域性高校的资源与愿景,构建了以教育创新、研究协作和社会责任为核心的跨国合作框架,致力于推动包容性增长、数字转型与人才流动,为核心欧洲价值观的实践提供制度性支撑。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Bielefeld University)、瑞典厄勒布鲁大学(Örebro University)、西班牙哈恩大学(University of Jaén)及捷克俄斯特拉发大学(Ostrava University)作为联盟核心成员,通过差异化路径展现了区域高校协同提升欧洲竞争力的实践范式。
从教育使命出发,联盟高校将跨文化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置于首位。欧洲大学联盟主席、厄勒布鲁大学副校长约翰•施尼勒(Johan Schnürer)强调,学生是“连接未来的知识桥梁”,而欧洲大学联盟通过联合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微证书体系及跨国流动项目,系统性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与批判性思维。俄斯特拉发大学大学通过“焕然一新(To Be NEO)”计划构建开放参与机制,借助学术咖啡厅、混合课程等活动强化学生社群的跨域协同。欧洲大学联盟总协调员、哈恩大学负责欧洲大学事务的副校长阿特丽斯•巴尔韦德•希门尼斯(Beatriz Valverde Jiménez)指出,联盟通过教育创新不仅培养专业能力,更注重植入欧盟核心价值观,使学术共同体成为欧洲认同的孵化器。
在研究协作层面,联盟着力破解非大都市高校面临的共性挑战。比勒费尔德大学主导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工作组通过制定《“焕然一新”章程(NEOcharter)》及最佳实践数据库,建立区域性包容发展标准化框架。该校副校长米凯拉•沃格特(Michaela Vogt)强调,联盟通过诊断制度瓶颈、提炼成员校优势经验,推动欧洲高等教育区的结构性改革。哈恩大学作为联盟总协调方,聚焦数字化转型、包容性政策与流动性增强三大支柱,通过联合研究网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俄斯特拉发大学副校长雷娜塔•托马斯科娃(Renáta Tomášková)提出,联盟通过跨校团队建设激发内生创新,将短期任务执行与长期愿景相结合,形成应对社会与环境挑战的协同解决方案。
在社会责任维度,欧洲大学联盟将高校定位为区域发展的知识枢纽。比勒费尔德大学通过社区参与机制收集多元声音,将学术研究嵌入地方治理需求;厄勒布鲁大学拓展“教育+”模式,将学分认证体系延伸至课外活动与区域服务,强化大学的社会渗透力;哈恩大学依托联盟平台促进跨域经验共享,推动边缘区域融入欧洲创新链。各成员校在保持文化独特性的同时,通过欧洲大学联盟构建价值公约数,将“变革地区以建设包容欧洲(Transforming Regions for an Inclusive Europe)”的核心理念转化为可操作议程。
制度创新是联盟深化一体化的关键路径。欧洲大学联盟通过微观机制设计突破传统合作边界:建立跨校质量认证标准,开发数字化协作工具,试行联合学位项目,并通过“欧洲大学倡议”争取政策支持。勒布鲁大学战略官员伊达•诺里•安德森(Ida Norrie Andersson)指出,混合流动、微证书等柔性机制有效降低了参与门槛,使80%的非传统流动学生获得跨国学习体验。此类创新不仅重构了教育资源分配模式,更培育了学术共同体的制度韧性。
面对地缘政治复杂化与技术革命的双重挑战,欧洲大学联盟的实践表明,区域性高校可通过深度协同放大竞争优势。其经验为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提供了三点启示:首先,价值观引领的协作模式能有效调和区域差异;其次,数字化工具与柔性制度是规模化合作的基础设施;最后,将学术使命锚定社会需求可增强联盟可持续性。通过持续优化这三大杠杆,大学联盟正成为欧洲知识经济转型的核心驱动力量,为构建包容、创新、互联的欧洲未来提供结构性支撑。
(来源: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Aktuell Uni Bielefeld)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