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开幕、华中师范大学承办“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平行会议之际,5月14日,新华网刊发了对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夏立新的专访“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以下是专访全文。
从“互联网+”到“智能+”再到“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推动千行百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华中师范大学提前布局教育信息化,2024年启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计划”,把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全面战略和优先战略,取得积极成效。面向未来,学校如何发挥教育数字化先发优势,在推动人工智能在人才培养和教师教育上展现新作为?记者日前专访了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夏立新。
人工智能重构高等教育格局
记者: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深刻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夏立新: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并非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涉及教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师发展等多维度的深层变革。首先,人工智能将重塑教育新形态。对学生而言,人工智能提供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差异化、优质化、精细化的学习空间、教育资源。对教师而言,人工智能为课程内容生成、教学方法创新、教育评价反馈等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与模式。
其次,人工智能将构建大学新样态。高校的“围墙”将被“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打破,育人空间、育人资源跨校、跨界,形成全新的育人组织形式和生态,高校管理将更加精细、决策更加科学、服务更加人性。
最后,人工智能还将打造育人新生态。人工智能影响着高等教育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正从工业化向智能化发展,从标准式向创新式发展,从被动式接受到内生性变革,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
华中师范大学理科综合楼记者: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夏立新:挑战在于人工智能如何合理、有序、安全地融入高等教育生态。为更好应对挑战,高校师生的智能素养需要提升。目前我国还未制定师生数字素养标准,部分教师的数字知识与技能、数字化教学创新与应用能力不够,对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场景与模式不熟悉。特别是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部分师生存在技术依赖风险。
此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变革。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与人工智能时代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新要求不匹配,人工智能课程和教材体系还需完善,人工智能学习工具和学习环境建设还不够,专业培养也有待优化、调整、升级。与此同时,高校数据治理体制机制需要深度改革,数据治理、数据安全、道德伦理等面临一系列新挑战。
培养适应数智时代的新质人才
记者:学校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上有哪些探索?
夏立新:我们始终把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作为构建一流大学创新体系的重要引擎,作为赋能大学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在赋能教育教学方面,助力个性化学习,学校自主研发“小雅”智能教学平台,打造“AI+智能助教”“AI+备课助手”“AI+智慧考试”“AI+数字教师”等全场景、开放式互联智能学习空间,探索智能知识图谱等AI赋能教学场景,构建集成化、智能化、特色化的助教应用服务。
在赋能科学研究方面,强化集成式创新。学校搭建起“人工智能+教育”集成攻关大平台,建成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培育国家数字化学习技术创新中心,研发智能云端一体化学习等多项关键技术。此外,积极推进“AI+科研”平台建设,实施“AI+X”交叉研究创新工程,持续支持“AI+教育”做大做强。
在深度应用方面,赋能内部治理。实施校务数字化智能升级行动,推进“教师一张表”“学生一张表”“资产一张表”,建设“数字驾驶舱”,构建更加智能的数据服务平台,推动实现信息高度集成、决策更加科学、管理更加精细。
记者:学校依托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有哪些尝试?
夏立新:人才培养是高校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正积极构建“两并重三协同四融合”数据驱动的智慧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加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维度,实施“A1+人才培养”提质赋能行动,整合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编制学科专业知识图谱、能力图谱,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师-生-机”协同,多空间融合、多模式融合、全过程融合、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支持个性化学习维度,建设400余间智慧教室,打造“AI学伴”“智慧教室”“知识图谱”等应用场景。自主研发云端一体化智能教学平台“小雅”平台,支撑全校6587门课程开展融合教学,开设6.5万个线上课程空间,全面提升教学数据化、评价实况化、交流立体化、资源共享化水平。
助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
记者:对师范院校而言,推行教育数字化要抓住哪些关键要素?
夏立新:目前,我国有200多所师范院校、近600所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培养。首先,作为教师教育的关键主体,师范院校要主动对接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培养能够高效使用和驾驭人工智能的创新人才和卓越教师。其次,师范院校要发挥衔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大中小学联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使命任务,把握创新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推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人机交互的“师-生”教学模式升级为人智协同的“师-生-智”教学模式。最后,师范院校要注重扩大优质教育信息覆盖率,改善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条件,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的教育差距,形成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良好生态。
记者:从学校实践看,如何借人工智能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夏立新:学校深度谋划AI赋能高等教育的场景、范式、工具,打造教师教育评价大模型,创新数字化卓越教师培养模式。从赋能卓越教师培养角度,学校自主研发智能化环境建设与平台工具,建设“AI+教师教育”综合实验实训平台,创新“AI+教师教育”应用场景,加强师范生数字素养测评与培训,不断提升师范生的数字化生存与适应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能力、教育教学创新实践能力。
在赋能教师成长发展方面,学校通过研发教师发展智能平台,开展教师素养刻画与课程资源建设评估,构建教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数据驱动的教师精准研修模式,面向全校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融合创新,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
在赋能教育均衡发展领域,学校加强与宁夏、青海、云南等地在数字教育方面的合作,助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力地方师范大学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将优秀在线教育资源引入西部地区,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服务保障。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