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上海绿色发展的新环境新空间,要基于两个方面的深化。一方面是上海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的深化。2018年以来,围绕“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个发展目标,已经战略性地深化为两条主线,一是建设“五个中心”的国际化大都市,二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民城市。另一方面是绿色发展内涵界定的深化。2018年以来,绿色发展的概念已经大大超越传统的环境治理概念,特别是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发展目标,绿色发展已经提升成为包括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位一体的系统化战略。
概括起来,上海的“十五五”规划和未来发展需要加强三个“投资”:一是投资于“能”,即提升“五个中心”的城市核心功能;二是投资于人,即提高人民城市的生活品质;三是投资于绿,即强化上海城市发展的绿色底色。从三者整合的角度,上海“十五五”规划需要进一步讨论如何用绿色发展提高“五个中心”的能级和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水平。为此,提出三个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第一,绿色发展要致力于将生态优势转化成为发展优势。从“两山”理论的角度来看,以前考虑的重点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现在则需要更加上一个台阶,深入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以上海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为例,未来发展的关键是将生态优势转化成为发展优势,在生态经济和生态社会领域获得世界级的认可。在上海“十五五”规划中,建议运用生态产品价值(GEP)的理论和方法对生态岛建设进行精准定位。崇明本岛的生态产品价值,物质供给功能占比约9%,生态调节功能占比约53%,文化服务功能占比38%。因此,崇明建设生态岛不是简单化绝对化建设生态涵养地,而是在高度重视保持自然资本的前提下,建设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生态岛。为此,崇明需要在生态经济和生态社会领域进行世界级的突破。比如,要研究把崇明特有的苦草茶、藏红花、种源农业等发展成为世界级生态经济产品以及在生物医药科技上进行创新的可能性;要研究如何发展有世界影响力的崇明岛江南文化生活模式,如文化静修、高端康养、国际教育营地等。
第二,绿色发展要致力于“有生态有风景的地方就有科技创新”。观察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演进可以发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空间,常常与生态环境质量好的空间相伴共生甚至有因果关系,所谓“有风景的地方,就有科技创新和新经济”。这是因为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和环境质量是吸引创意人才的关键因素,他们愿意到这里集聚进行创新和创业。
此外,可以重点关注上海“一江一河”的新发展。我认为,“一江一河”建设进入3.0版本,接下来可致力于创造上海大都市中央活动区的绿色创新空间。在“一江一河”的未来发展中,沿线的绿色怡人空间可致力于吸引高端创意人才,吸引研发中心、设计工作室、创投基金等轻资产、高智力机构入驻,推动在上海城市中心集聚形成创新策源地。目前上海大都市的科技创新空间主要是东西南北的张江、西岑、大零号湾、大吴淞,“一江一河”的版本升级可高度关注如何有利于上海大都市的创新空间从原来的远离中心、集中外围,升华到轴线引导、内外联动。
第三,绿色发展要致力于建设绿电与智能化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大竞争力是智能化与低碳化的融合发展,中国用可再生能源作为电力基础发展绿色人工智能和绿色算力的战略思路,与美国特朗普政府用化石能源支撑人工智能发展是不同的。短期看,人工智能竞争的焦点是芯片;长期看,人工智能竞争的终点是电力。
目前,国内外作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算力扩张大大超过作为绿色能源基础设施的绿电供给能力,这是科技创新对国家和城市的重大挑战。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人工智能领域下大棋,就要将人工智能与低碳能源的融合发展作为战略方向,努力构建以绿色数据中心为基石的绿色智能技术体系、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要利用上海城市发展的空间从陆域拓宽到海域的机会,创造性地进行数据中心的绿电直连和独立储能建设,以便在绿色智能科技创新上占领制高点。
(来源:《解放日报》2025年9月24日第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