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2025年9月19-21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浙江大学作为学术指导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主办,正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支持的“2025年高等教育智能化发展大会”在杭州正方云谷创新中心举行。本次大会以“数字赋能,教育创新”为主题,共邀请40余位专家作专题报告,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教学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以下是清华大学教育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工智能教育研究所所长韩锡斌的报告要点。
很高兴今天下午可以与大家进行分享。鉴于时间有限,高等教育智能化面临的多重挑战难以尽述,故本次发言聚焦人工智能这一核心议题。
一、面临的形势
近期,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反响热烈。相较于十年前互联网+,此次影响的范围更大、深度更大,从供给侧、消费侧全面影响,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
如今,大模型已经成为人工智能教学教育改革的基础设施。阿里研究院指出人工智能存在幻觉,但幻觉并非是其本身的问题,而是与生俱来的特性。解决幻觉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从通用大模型的角度来改进;从外挂知识库等方面来构建专业大模型;从智能体来改进。
从全国形势来讲,在高等教育中,教育部科信司、高教司已经遴选出十个学科的大模型建设单位,一个模型有三个建设单位;在基础教育中,中国教科院正针对科学教育开展相关研究;在职业教育中,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指委在5月12日发布的《职业院校人工智能应用指引》中把行业-专业大模型作为基座。此外,7月底发布的《职业院校智慧校园规范》明确了在未来智慧校园建设中,人工智能基座是核心基础设施。所以我们在“十五五”期间需重点推进专用大模型建设。
二、挑战
挑战1:专用大模型建设“新瓶装旧酒”。
一方面,基座大模型有幻觉。当前的解决方法就是训练它。但现在很多的训练是用原来老师手里的材料,这个材料与行业发展有代际差。
另一方面,现在的大模型都在强化去情景化的知识传授。面向智能时代,我们对学生的培养应该超越知识和技能,着重问题解决能力。尽管在当前大模型的一些应用场景中,如数字人、智能问答、作业批阅方面表现不俗,但仍是知识传授型。对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任务导向的教学、工作场景的技能训练、动态评价与反馈等方面的支持仍然还是新课题。
挑战2:专用大模型建设处于“单打独斗”状态。
首先,很多学校将AI课程误认为“微课”、“慕课”,沿用以往方式,由几个教师独立应对建设任务,这是一个误区。
其次,很多高校都在花钱做算力准备,这件事肯定是“不归路”。所以学校要合理运用社会的算力资源。
再次,科技企业把他们的模型推广到学校时,也会为学校打造一些AI课程,但教师很难将其融入日常教学、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最后,行业方面建设的大模型,开始探索职业院校教学应用场景落地。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做的“中物灵境”行业大模型,不过在学校落地的过程中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
挑战3:教师承担人工智能教学的能力欠缺。
人类与AI协同的过程中需要确定哪些认知任务可以外包,哪些需要内化增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思考什么东西能外包出去,什么东西要留下。不属于我们的教学内容,比如说PPT,我们可以外包给AI。我们希望在AI的加持下,人类教师的思维能力能提升。将该外包出去的外包出去,该内化的内化回来。这样能成为既能善用AI工具,又保持着独立理论思维能力的人。
三、对策
对策1:面向人智协调的问题解决。
我们的课程不再是章节式的知识传授,而是从岗位提炼典型任务搭建“任务库”,完成任务时衍生“问题库”,问题解决调用“策略库”。在知识库、案例库、策略库、学习策略库的支持下,一个学生就会由新手发展成为专家。
因此,人类教师与AI教师需分工。在认知能力方面,我们需从岗位、社会的方向去做图谱,再转换成教学图谱。在执行能力方面,要通过智能体支持,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在不同时段相应给出不同的支持。今后的新形态应是三方协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既有学校的教师,又有行业的专家,还有智能体。
对策2:构建大模型建设与应用生态。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等提供组织支持;清华大学等相关院校提供研究支持;科技公司、龙头企业提供技术和语料支持;全国院校相关的专业、教师提供教学支持。
正如怀部长在第三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所说:现在教育的底层逻辑变了。我认为新的教育形态一定是从单兵作战到体系化作战的转变。今后,我们学校和老师要在这样的体系下才能产生超越一个老师和一个学校的能力。
对策3:教师人工智能教学能力提升。
人类教师今后需要长期并存三种能力:应用AI、协作AI、驾驭AI,所以我们需要在这个方面做工作。不过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不是一蹴而就的。
2023年ChatGPT初入中国时,我们开展了一项研究,共邀请了200多个老师,有明确合作意愿的是50个,最后坚持下来是8个。秋季学期又进一步做了体系化研究,和9个老师合作,只有1个老师坚持下来了。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从上个世纪无声电影到十几年前的慕课,再到今天的AI,技术介入教育后,我们会形成一种热潮,但是一段时间冷静后仍有很多事情要做。
所以今后教师能力发展需要边做边研究,边研究边做,这才能化成老师真正自我的东西,而不是外加的。
我给大家概要地做了分享,谢谢大家的倾听,敬请批评指正!
(来源:杭州正方软件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