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教学模式的实践价值:哈维穆德学院的跨学科教育创新 | 阿什利·莫雷德

发布时间:2025-10-16作者:浏览次数:10

阅读提示:在美国哈维穆德学院(Harvey Mudd College),团队教学(Team Teaching)是STEM教育的标志性实践。该模式由多名教师(常跨学科)共同主导一门课程,通过多元视角深化学生对复杂主题(如野火课程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的理解。学院通过午餐会、准备清单及克莱蒙特联盟(Claremont Consortium)中心资源提供系统支持。“资深+青年”教师组合既促进传帮带,又避免教学内容固化。学生可获得更广泛的学术支持渠道,包括多位教师的统一办公时间(common office hours)。尽管存在协调耗时、理念分歧等挑战,此范式通过打破学科与师生界限,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与学习体验。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以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为核心的哈维穆德学院(Harvey Mudd College),团队教学(Team Teaching)已成为数十年来学生体验中极具辨识度的特色,该校多数面向新生的通识教育STEM课程均由两名及以上教师共同授课,甚至部分课程会有四名及更多教师参与,这与多数学生预期的“一学期由一位教授全程授课”的传统模式形成鲜明对比。正如该校教师副教务长凯西霍伊夫伦(Kathy Van Heuvelen)所言:“这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常态,已深度融入学院文化之中。”

团队教学,又称协作教学(collaborative teaching)或共同教学(co-teaching),其核心特征是由多名教师共同主导一门课程,每位教师承担各自的教学职责。该模式常邀请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参与,从多元视角解读同一主题或问题。以哈维穆德学院为例,曾有一组教师共同开设关于加利福尼亚野火的课程,课程内容不仅涵盖林业史、大气化学与空气污染等自然科学知识,还纳入了野火的社会影响等人文视角内容。在教学形式上,有时会出现两位教授并肩授课的场景,但更常见的是教师们分工负责不同课程模块,轮流为学生授课。不过,与传统的单人授课相比,团队教学的普及度相对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其实施过程需要投入更多时间——教师不仅要应对课程表协调、教学材料联合开发等后勤层面的难题,还可能在学生评估方式、课堂管理策略等方面存在理念差异。然而,当团队教学模式得到有效实施时,能显著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深入、全面地理解课程内容。

为助力教师顺利开展团队教学,哈维穆德学院提供了多维度的支持资源。一方面,学院为新入职教师开设每周午餐会,由学院行政人员主持,教师们在聚餐的同时参与专业发展活动,霍伊夫伦(Van Heuvelen)表示,这类活动会涵盖团队教学相关的沟通技巧、教学模式实操等策略分享;另一方面,每学期霍伊夫伦(Van Heuvelen)还会为教师提供一份团队教学准备清单,清单中包含沟通机制建立、教学材料开发时间表、课堂管理方案及课程政策制定等关键事项,并列出供教学团队提前讨论的问题清单,旨在帮助团队提前预判潜在挑战、建立团队协作规范。此外,哈维穆德学院作为克莱蒙特联盟(Claremont Consortium)——该联盟由加利福尼亚州克莱蒙特市的七所高等教育机构组成——的成员之一,还可借助联盟旗下的教学与学习联盟中心(Consortium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获取团队教学相关的专题研讨会资源。

从教师发展角度来看,该校多数团队授课课程会采用“资深教师+青年教师”的搭配模式,为早期职业生涯的教师(early-career faculty)提供宝贵的成长机会。霍伊夫伦(Van Heuvelen)指出,对于教学经验尚不丰富的新入职教师而言,这种协作模式如同“参加大师课”,能获得大量高质量的教学指导支持;同时,青年教师也能为课堂注入新颖的教学视角与理念,有效避免课程内容长期固化、缺乏创新的问题。

在学生培养层面,团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学术支持渠道。霍伊夫伦(Van Heuvelen)强调,学生可与多名授课教师互动交流,在需要学术帮助时拥有更多求助对象。例如,参与团队教学的教师会统一安排办公时间(common office hours),学生可选择任何一位教师的办公时间咨询问题。此外,过往研究表明,学生往往对校园内丰富的支持资源缺乏充分了解,而通过与多位教师的深度接触,学生能更深入地对接学校提供的各类服务,即便暂时未使用这些服务,也能通过教师获得更多关于校园资源的信息触点,为其学术发展与校园生活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哈维穆德学院的实践表明,团队教学不仅是授课形式的改变,更是教育范式的革新。通过打破学科与师生间的传统界限,该模式同时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习体验,为STEM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其核心价值在于:将多元视角从课程设计贯穿至师生互动,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知识共建的协作网络。

(来源:高等教育内幕(Inside Higher Ed)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