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本文探讨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问题。地方高水平大学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上,应探索与头部研究型大学差异化的办学模式,为分类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上,其区域分布广,能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分布,推动区域发展;在统筹中央和地方所属高校上,可探索与中央高校良性竞争、差异化发展的格局。然而,地方高水平大学也面临现实挑战,包括政府需求与办学能力、社会期待与办学美誉度、学校理想与资源平台不足之间的矛盾。为此,提出实践对策:政府应出台针对性支持计划,明确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定位,赋予其更多自主权,为其开辟专属赛道;办学主体应转变思路,明确办学定位,调整学科布局,增强内部治理能力和战略谋划能力,以提升办学水平和影响力。
内容由AI智能生成
一、地方高水平大学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战略价值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吹响了加快推进教育强国的号角。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需要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发挥更重要的战略性作用。据此,《纲要》也对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做了统筹安排,提出“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的整体性要求。与此同时,《纲要》还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和“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的具体要求,并明确指出要“根据不同类型高校功能定位、实际贡献、特色优势,建立资源配置激励机制,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统筹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发展”。在此宏观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作为践行分类发展和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其特定的战略价值。
(一)地方高水平大学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上具有独特价值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始终无法形成多样化、特色化和分类发展的局面,无法走出“千校一面”的怪圈。这不仅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还使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因同质化发展而导致恶性竞争。
我国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发展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有其内在的发生机制。比如,系统层面:高等教育层次化、等级化所导致的身份差异;院校层面:高等教育政策、文化环境下的理性行为;政府力量:“政策强制+项目诱致”所营造的推拉效应;国际影响:大学排名下发达国家大学模式的外溢。[1]因此,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征途上,作为在地方高校中发展基础较好、办学能力较强、办学内涵和目标较为清晰的地方高水平大学自然需要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上贡献其独特战略价值。具体来说,需要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上进一步探索与头部研究型大学差异化发展的办学模式。
近年来,部分地方高水平大学因为其办学优势和特色得以进入“双一流”建设序列,一方面这对于这些高校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托举价值,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高校盲目照搬照抄头部研究型大学办学模式的问题。但从客观事实上看,我国除了少数大学具有建成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基础和实力外,大多数高校,包括地方高水平大学依然需要以更务实的态度走出符合自身办学定位的道路。
因此,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理应积极探索出与头部研究型大学差异化发展的办学模式,如在人才培养的规格、科学研究的基本内涵,以及服务区域的模式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地方高水平大学需要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独有的高等教育办学范式,既区别于头部研究型大学,也区别于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到既“顶天”,还“立地”。同时,地方高水平大学还要基于自身的改革发展成功经验为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积累实践经验。
(二)地方高水平大学在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上具有独特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2]其中,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布局是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另外一个重要制约性因素。长期以来,由于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高等教育管理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以不同时期重点建设高校为代表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呈现较大的不均衡性。这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湖北、陕西和四川等地,而东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诸如浙江、福建和广东以及经济欠发达的河南、云南、贵州、河北、江西和广西等地则相对匮乏。但高等教育强国的建成需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更广的范围内优化布局,如经济发达的省市、人口密集的省市以及事关国家安全稳定的民族和边疆地区等,这些区域都迫切需要加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进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阶段,一些发展基础好、发展势头猛和对国家战略发展有一定支撑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成为我国做大做强优势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由于地方高水平大学具有区域分布广的特点,因此它们的快速发展和崛起对于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具有独特的战略价值。在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的战略任务下,更加需要重视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它们既具有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的战略价值,同时也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独特意义。
(三)地方高水平大学在统筹中央和地方所属高校上具有独特价值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中央部门所属和地方所属的高等教育二元治理模式导致了高等教育发展呈现中央部门所属高质量与地方所属低质量的二元发展格局。因此也致使我国大众对高等教育形成了“中央高校等于高水平高校”,而“地方高校等于低水平高校”的认知误区。在办学实践中,一些地方所属高校为了提升办学声誉和影响力,也出现了盲目模仿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办学模式的行为,并进一步导致了办学同质化问题。所以,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统筹中央部门所属高校与地方所属高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中,地方高水平大学自然应该承担起更为艰巨的任务并贡献自身独特的价值。比如,地方高水平大学需要积极探索既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良性有序竞争又差异化发展的战略思路,需要积极探索在同区域内如何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建立起层次分明又分工协作的差序发展格局,还需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基本功能上积极探索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异质化发展之路。
二、地方高水平大学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现实挑战
地方高水平大学由于长期以来得不到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同等的宏观政策支持,在发展水平和办学能力等方面与之还相差甚远。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新阶段,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对这些挑战的清醒认识有利于我们在办学实践中做到脚踏实地,有的放矢。比如,国家层面缺少对地方高水平大学的“荣誉性”肯定和“物质性”支持,地方政府存在对“建设性”政策的“结果性”误读和“身份性”误用,地方高水平大学仍有“求大求全”的外在制度诱导和内在组织差距。[3]本文进一步从政府、社会和学校自身三个维度剖析当前地方高水平大学面临的现实挑战和固有矛盾。
(一)政府日益迫切的需求与办学能力不强之间的矛盾
202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主阵地,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近年来,地方政府面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艰巨任务,对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水平大学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地方政府需要地方高水平大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留得下和用得上的各级各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地方高水平大学成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引擎,通过开展高质量的科学研究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需要地方高水平大学扎根区域办大学,与区域形成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但在办学实践中发现,地方高水平大学与地方政府的需求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其所培养的人才还不能较好扎根区域并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力军,所做科学研究成果还不能较好转化成区域所需的新质生产力,所能提供的服务还不能满足区域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局面等。这也导致不少地方政府不得不“舍近求远”,纷纷寻求外地头部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帮助。
(二)社会对美好教育的期待与办学美誉度不高之间的矛盾
地方高水平大学虽然在地方高校中办学水平较高、发展态势较好,但与老牌头部研究型大学相比,还未在社会中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和办学美誉度,甚至与近年来崛起的一些新型研究型大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所大学广泛美誉度的形成需要时间的积累,当然也需要脚踏实地,以提高办学质量为前提。站在社会和考生立场看,他们是否愿意选择一所大学就读,除了看其是否能满足自身的专业需求外,更重要的还是看这所大学是否培养了一批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才,并通过这些人才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和美誉度。社会日益旺盛的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不充分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而大多数地方高水平大学依然存在办学历史短、办学基础薄弱、办学能力尚待提高等问题,还未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因此,社会对美好教育的期待与办学美誉度不高同样是当前广大地方高水平大学面临的现实挑战之一。
(三)学校远大理想与现实办学资源平台不足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地方高水平大学加快了发展步伐,树立了远大的发展抱负和理想,甚至有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已确定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远景目标。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却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多方面的现实制约性因素,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办学资源和平台上依然存在较大的短板。以浙江省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截至2025年6月,浙江大学牵头或参与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了20个,其中牵头12个,涵盖工业控制、医学、材料、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而其他省属高水平大学仅有少数几所学校有个位数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布局。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其他办学资源平台,诸如博士学位授权点、“双一流”建设学科等均与头部研究型大学有着巨大的差距。这些办学资源和平台的不足与学校远大办学理想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成为高校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三、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加快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的实践对策
地方高水平大学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价值,当然也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和实际困难,我们在坚定信心的同时还是要脚踏实地稳步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提升办学水平和影响力。
(一)政府出台有针对性的一揽子支持计划
在我国宏观高等教育治理模式下,政府支持对高等教育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对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来说,同样需要在宏观政策层面得到政府的系统性支持。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出尝试,一是中央政府进一步研究并出台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中针对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定位和宏观战略规划。进一步从政府层面明确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类型定位、办学模式、内涵要求等。二是在高能级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赋予地方高水平大学更大的自主权和话语权。长期以来,缺乏高能级学科和科研平台是制约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进一步释放更大政策红利,让具有发展动力和潜力、基础较好且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的高校获得更多高能级学科和科研平台。三是给予发展基础好、建设成效显著和对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有支撑度的高校及相关学科进入国家级重大发展战略的机会,并为他们的发展开辟有别于头部研究型大学的赛道。
事实上,近年来包括浙江省在内的省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2023年初,浙江省提出大力实施高等学校“双一流196工程”,为高等教育发展按下“加速键”。该工程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兼顾高校分类发展,成为浙江省打造世界一流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抓手。同年8月,浙江省召开首次高等教育强省暨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推进会。此外,浙江省委、省政府逐校审议通过12所高水平大学的“一校一策”方案,为高校打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通道。其他省份包括广东、河南、江西等也都出台了旨在促进区域内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的战略举措。随着这些省级高水平大学发展战略举措的稳步实施,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必将迎来全新发展格局。
(二)办学主体积极转变办学思路增强内功
外因须通过内因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除了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心和支持外,更重要的是相关办学主体要抢抓战略机遇,积极转变办学思路以不断增强内功。具体来说可以从四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从思想意识上积极转变办学思路,找准和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地方高水平大学需要以更务实和更谦虚的态度脚踏实地扎根区域、依靠区域和服务区域,以自身的办学水平和实质性贡献获得所在地政府的支持和相应办学资源。二是要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更为灵活和快速的需求导向办学响应机制,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三是不断增强内部治理能力,构建适合地方高水平大学办学格局和办学需要的内部治理体系,营造出更为积极健康和干事创业的风气。四是不断强化对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的战略谋划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当前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局面和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者和参与者要以在场的态度积极强化对自身发展战略以及面临的现实问题的系统性理论研究,以更为系统的思维方式思考和研判学校的发展问题。为此,宁波大学成立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院致力于成为“理论—政策—实践”三位一体的学术研究机构,在高等教育研究范式转型、服务所在机构发展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发挥智库功能,持续产出优质研究成果,为机构高质量发展、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创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学术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兴德.趋同存异:保持高等教育的多样性[J].高等教育研究,2022(3):43-52.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人民日报,2024-09-11(1).
[3]公钦正,李秀坤.“双一流”建设视角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4):70-83.
(来源:《大学与学科》2025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