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25日,第四届高等教育青年学者论坛于在苏州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高等教育研究》杂志社、苏州大学期刊中心、苏州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担任学术指导单位。来自全国各地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资深学者、青年学人及多家学术期刊主编、编辑150余人参会,共同探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教育强国建设”这一主题。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姚建林出席论坛并致辞。开幕式由苏州大学期刊中心主任、《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副主编江波主持。
开幕式上,姚建林代表学校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向与会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并介绍了苏州大学的悠久历史与发展情况。他指出,苏州大学学报作为学术交流重要阵地,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苏大学科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高等教育青年学者论坛作为学校精心打造的一项学术品牌活动,是推动学术共同体建设、服务青年人才成长、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举措。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张应强在致辞中提出,青年学者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研究的生力军,学报将致力建设成为“青年学者友好型期刊”。他同时向青年学者表达殷切期望,强调学术论文的核心是思想与观点,围绕“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这一重大政策命题,学者应着力探究其中的理论问题,为政策的实施与完善提供学理支撑。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冯成志代表主办方之一致辞。他介绍了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的历史渊源和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认为学院研究方向与论坛主题高度契合,期待青年学者通过论坛碰撞思想、凝聚共识,推动高等教育学术共同体发展。
大会报告
论坛主题报告报告环节分上下半场,上半场由《高等教育研究》副主编曾伟主持,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振天先后作报告。
卢晓中提出高校分类改革需实现精细化、协同化、动态化。他强调精细化须明确高校类型划分的量化标准与多元定位空间,协同化要推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评估体系联动,而动态化须建立科学的转型调整机制,为高校特色发展提供明确指引。
刘振天提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适应 — 胜任 — 引领” 三重使命。适应是前提,需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胜任是核心,聚焦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核心能力提升;引领是目标,要前瞻性把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方向,为国家发展塑造优势。
主题报告下半场由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编辑张磊主持,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海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王建华、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曹永国依次报告。
周海涛以教育学科为例,探讨学科建设与内部治理创新问题。他指出学科建设需明确特色定位,加强人才梯队与平台建设,进行交叉融合,营造学科文化生态;还提出了强化学校规划与学院实践衔接、学术治理与行政治理协同的具体机制、路径。
王建华提出教育强国建设的三重承认境界。一是政策目标层面的政府自我承认,明确2035 年建成目标;二是评估指标层面的学界他者承认,需警惕指标误导;三是全球标杆层面的世界公认,强调教育强国需与国家崛起同步,最终实现实至名归的全球引领。
曹永国聚焦分类评价、多元承认与理论创新。他指出当前分类评价存在物化、同质化、过度精细化等问题,倡导多元承认以尊重学术差异与个体价值;批判“设计性创新” 的表面化倾向,强调理论创新需研读经典、回应社会重大问题,通过社会实践经验推动思想重建。
分论坛
会议共设6个分论坛,每个分论坛分上下两个半场,由24位知名学者、编辑担任主持人与点评嘉宾,42位参会代表汇报了各自的最新成果。分论坛主题涵盖了高等教育理论、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生教育等领域以及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人工智能驱动下的高等教育变革等前沿议题,代表们就此展开了热烈的交流。
青年编委会会议
会议期间,《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编辑部还召开了青年编委会会议。20余位青年编委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与研讨,为期刊建设建言献策。会议明确了未来的期刊发展路径,并确立了重点组稿方向。
闭幕式
闭幕式上,江波做会议总结。他强调,论坛以“青年”为名,旨在与年轻学者共同成长。期刊将继续以“关注国之大计” 并 “培养年轻学者”为使命,致力于打造植根苏大、面向全国的教育学术高端平台,并推动论坛走向持续化、品牌化、长效化,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注入不竭动力。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