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9日至10日,由高等教育研究协会(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HERA)主办的2025年国际学术年会在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面向高等教育的未来:新旧挑战”(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Facing New and Old Challenges)。会议设有专家主旨报告、平行分论坛、海报展览、期刊面对面等多种议程。我所助理研究员沈其娟参与了本次会议。在平行论坛中,我所助理研究员沈其娟和合作者作了题为《Navigating gendered career transitions: A collaborative autoethnography of Chinese female early-career researchers relocating from international contexts》的报告,探讨多重制度逻辑视角下女性青年学者职业发展的挑战和策略。HERA致力于推进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交流合作,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欧、美、亚、大洋洲等全球20余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人员
    • 2月26日上午,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所)2025年第1期(总第32期)学术沙龙在综合行政楼404会议室举行。人事处副处长王元博士、姚婷婷老师,高教所白益民博士、沈其娟博士出席活动。本期沙龙围绕2024年秋季学期院校研究项目《上海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需求调研》展开成果汇报与研讨。2024年秋季学期,高教所与人事处面向全校教师联合开展《上海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和需求调查问卷》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近400份,其中青年教师占比六成。沈其娟博士就调研结果进行专题汇报。数据显示,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较强,在数智教学、跨学科科研合作及学术成果转化等方面表现出显著需求;在培训形式方面,教师普遍期待通过优化在线交流平台、网络存档资源及预约咨询等途径,进一步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研究同时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应关注教师心理、情绪及个人生活需求,提升工作-生活平衡感,以实现业务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研讨环节中,王元博士与姚婷婷老师充分肯定调研成果,认为其为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优化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和方向指引。王元博士建议,后续可深化教师发展需求与年龄段的交叉分析,细化年龄分布特征,提升政策制定与
    • 10月10日下午,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所)2024年第4期(总第30期)学术沙龙在综合楼501会议室举行。高教所白益民博士、沈其娟博士和人事处副处长王元副教授、姚婷婷老师参加活动。本期主题为2024年秋季学期院校研究选题论证交流。沈其娟博士就选题“上海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研”的研究目标、问卷设计和推进计划进行介绍。该研究拟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高校主要职能,系统调研我校教师的专业生活现状、情感体验和专业发展需求,尤其聚焦青年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初期所亟需的外部支持,为学校优化和健全相关政策和服务提供建议。白益民博士对选题进行补充说明,指出调研将同时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意识、职业规划和学校教师教育领先的办学导向,以期实现教师实际需求和学校对教师应然要求两者相统一。在互动交流阶段,姚婷婷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列举了青年教师在入职初期的若干突出挑战和迫切需求,为提高问卷内容的针对性提供了具体建议。王元副处长建议,调研可以紧密结合我校现有的多种专业发展活动和服务机制,明确教师的具体需求、期待和建议,为学校职能部门优化日常工作、提升管理服务质量提供切实参考。王元副处长进一步指出,调研
    • 7月3日下午,发展规划处(高教所)2024年第3期(总第29期)学术沙龙在计算机中心二楼会议室举行。高教所白益民博士、李桂红硕士和沈其娟博士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本期主题是2024年春季学期决策咨询专报研究成果交流。沈其娟博士就选题“学生教育满意度调查:探索性分析与建议”进行工作回顾和成果分享。研究抽样调研了我校毕业班师范生的本科学习经历和满意度,在前期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勾勒高满意度和低满意度学生群体的分布特征,并对学生满意度进行归因分析,为我校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提供相应建议。在互动交流阶段,李桂红硕士对于调查问卷的部分题项提出优化建议。白益民博士指出,当前数据分析成果比较丰富,较好地实现了探索性研究的目标与预期,为未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他从调研持续开展和数据深度分析两方面提出建议。李桂红硕士介绍了选题“我校数智化课程建设的若干建议”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数字化课程的概念与类型、我校数字化课程建设情况、我国高校课程从数字化向数智化的转变过程、其他高校数智化课程的建设经验等方面的内容。在互动交流阶段,沈其娟博士提出可以结合我校建设教师教育领先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这一办学定位
    • 5月29日下午,发展规划处(高教所)2024年第2期(总第28期)学术沙龙在计算机中心二楼会议室举行。高教所白益民博士、李桂红硕士和沈其娟博士参加了学术沙龙活动。本期学术沙龙的主题是2024年春季学期决策咨询专报研究进展中期交流。沈其娟博士就选题“学生教育满意度调查:探索性分析与建议”的研究进展和推进计划进行分享。这一课题是上学期“学生教育满意度调查:现状、问题与建议”的后续研究。研究由白益民博士和沈其娟博士合作推进。研究目前已确定使用激励-保健因素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并初步构建模型,对问卷进行了预处理。下一步计划细化构想模型,使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式对影响学生教育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和机制进行探究,并分析问卷的开放题文字部分进行丰富和补充。在互动交流阶段,李桂红硕士建议,对问卷中的极值加强关注,结合理论、常识和其他研究方式对数据中的因果关系进行深入解读。白益民博士对研究的情况进行补充说明,指出,研究前期已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现阶段使用激励-保健因素理论作为理论框架,旨在进一步探索数字之后的深层含义,以期在报告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校的办学和管理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建议。李桂红硕士就选题“我校数
    • 2025-06-17
      2025年6月9日至10日,由高等教育研究协会(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HERA)主办的2025年国际学术年会在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面向高等教育的未来:新旧挑战”(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Facing New and Old Challenges)。会议设有专家主旨报告、平行分论坛、海报展览、期刊面对面等多种议程。我所助理研究员沈其娟参与了本次会议。在平行论坛中,我所助理研究员沈其娟和合作者作了题为《Navigating gendered career transitions: A collaborative autoethnography of Chinese female early-career researchers relocating from international contexts》的报告,探讨多重制度逻辑视角下女性青年学者职业发展的挑战和策略。HERA致力于推进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交流合作,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欧、美、亚、大洋洲等全球20余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人员
    • 2025-04-25
      4月11日上午,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所)2025年第2期(总第33期)学术沙龙在综合行政楼504会议室举行。发展规划处副处长(主持工作)魏峰教授和高教所白益民博士、沈其娟博士出席活动。本期沙龙针对2025年春夏学期院校研究项目“教师教育国际化的实践路径”进行开题论证。沈其娟博士介绍了选题的目标、研究思路和预期成果。研究将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教育治理等三方面着眼,在总结学校已有实践和国内外标杆院校经验的基础上,设计适合学校情况的教师教育国际化发展指标体系,并针对重点领域进行学科画像。此外,围绕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教学模式、数智技术赋能等主题编制教师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的工具箱和案例集。最终,通过现状评估、目标分析和策略比较,为我校教师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实践路径提出建议。研讨环节中,魏峰教授肯定了研究的价值和思路,鼓励扎实开展研究,为学校规划和改革工作提供及时参考。白益民博士指出,课题对于“教师教育国际化”这一核心概念的把握需要格外注意两点:一是基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推进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大背景来审视本校的教师教育国际化理念和实践路径;二是注意考察教师教育国际化理念的引领作用如何有效发挥
    • 2025-03-10
      2月26日上午,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所)2025年第1期(总第32期)学术沙龙在综合行政楼404会议室举行。人事处副处长王元博士、姚婷婷老师,高教所白益民博士、沈其娟博士出席活动。本期沙龙围绕2024年秋季学期院校研究项目《上海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需求调研》展开成果汇报与研讨。2024年秋季学期,高教所与人事处面向全校教师联合开展《上海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和需求调查问卷》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近400份,其中青年教师占比六成。沈其娟博士就调研结果进行专题汇报。数据显示,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较强,在数智教学、跨学科科研合作及学术成果转化等方面表现出显著需求;在培训形式方面,教师普遍期待通过优化在线交流平台、网络存档资源及预约咨询等途径,进一步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研究同时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应关注教师心理、情绪及个人生活需求,提升工作-生活平衡感,以实现业务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研讨环节中,王元博士与姚婷婷老师充分肯定调研成果,认为其为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优化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和方向指引。王元博士建议,后续可深化教师发展需求与年龄段的交叉分析,细化年龄分布特征,提升政策制定与
    • 2024-11-26
      11月21日下午,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所)2024年第5期(总第31期)学术沙龙在综合行政楼404会议室举行。人事处副处长王元博士、姚婷婷老师和高教所白益民博士、沈其娟博士参加本次活动。活动围绕2024年秋季学期院校研究选题《上海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需求调研》的问卷优化和调查计划落实协商等事项展开。基于上期沙龙讨论及后续交流情况,沈其娟博士对《上海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和需求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内容进行介绍。问卷从观念、制度、组织和行动等四个层面对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进行设问。王元博士和姚老师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对问卷中的部分内容和细节提出具体优化建议,并指出其中部分内容,如高校教师作为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发展和教师教学档案袋等对后续教师培训工作开展具有较大启发。结合双方讨论,白益民博士对问卷中的部分概念和内容进行延伸解释,并就问卷的发放流程和注意事项进行说明。此次活动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两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对双方工作的开展和提升具有宝贵价值。本次学术沙龙活动由白益民博士主持。
    • 2022-05-27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对“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总体性规划。  《规划》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主题,以提升学术原创能力为主线,以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支撑,以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平台为牵引,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学科布局优、学术根基牢、科研水平高、服务能力强、国际影响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思想和智力支持。  《规划》明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内涵式发展,增强哲学社会科学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守正创新,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原创性;坚持统筹协
    • 2023-05-16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将“环境科学与工程”等6个学科纳入Ⅲ类高峰学科建设范围的通知》,上海师范大学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成功获批为上海市Ⅲ类高峰学科,标志着我校学科高质量发展开启新篇章。上海高校高峰学科建设计划是上海市根据国家和本市“双一流”建设的总体部署,启动实施的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其中,III类高峰建设学科是在领域或方向建设上具有冲击世界一流能力的学科。通过实施高峰学科建设,推动高校聚焦自身优势,实现学科领域或方向重点突破,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攀登学科高峰,全面提升上海高校学科实力,确保上海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走在前列。化学学科化学学科始建于1954年,是我校重要支柱学科之一。2012年,化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并持续稳居全球前1%,ESI论文篇均被引频次21.89,并带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学科排名稳居ESI全球前1%。1995年以来,相继入选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和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I类高原),并在高峰高原学科建设期末评估中获评优秀。经过近70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转化和教师教育并举,“产、学、研、用、教”一体化特色
    • 2019-05-29
      生物学学科是上海师范大学最早创立的学科之一,曾先后获评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植物学)、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高校高原学科。
    • 2019-05-22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65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厚德载物,博学笃志,积淀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和厚重的学院文化。培养了李君如、沙海林、马春雷等一批知名校友。作为上海高校首家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首批建设的5所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之一,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学科平台高、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平台。建院10多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和支持马院马学科发展,经由李进、周中之、张允熠、蒋传光、石书臣、汪青松、周书俊、张志丹等学科负责人和学院院长的开拓,学院名誉院长、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的关心指导,以及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 2019-05-17
      根据党中央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化学学科主动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要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创新研究,关切社会需求和上海相关产业转型发展需求,整体谋划学科发展规划。在学校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过程中,化学学科重点推进科研创新平台和高水平研究团队建设,夯实优势学科发展基础,凝练学科发展新方向;通过多学科交叉,在原创性科研成果上再谋重大突破;依托学科平台培养创新人才,服务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和“五个中心”建设的需求。
    • 2025-09-17
      摘要:在少子化、老龄化、全球化及科技革命背景下,面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学习者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等问题,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布《面向2040年的高等教育宏伟蓝图》,实施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该报告提出三大改革愿景:分别是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模式,提升高等教育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实现质量有保障的高等教育。自该报告发布以来,日本陆续实施“基干教师”制度与“教育课程特例校”制度,发布《教学管理指南》,开展“全国学生调查”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同时中央教育审议会围绕文理融合、增强国际竞争力、数字化转型等主题展开持续性讨论,力求推进以上三大愿景的实现。关键词: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以学习者为中心(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5年第7期)
    • 2025-09-17
      摘要:人文学科在世界范围内面临影响力边缘化的困境,不仅如此,整个当代社会都因为人文主义传统的逐渐退场而面临危机。人文主义对促进社会理解与和平具有重要价值。人文主义不是一套普世价值观,而是对文明整体的研究,它首先建立在古典文献知识之上,并且在文明自身的内部比较中进行研究,传承算法无从把握的文字背后的内涵。人文主义哲学为人文科学在20世纪的法国诞生奠定了基础,但当前西方人文科学更多地导向一种社会斗争,而不再致力于理解社会现象,背离了人文主义守护文明发展的使命,转向解构西方文明。然而,法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因过度依赖欧洲机构而受到干预,没有能力做出改变。法国政府推进的高等教育改革背离了人文科学研究的原则,首先追求规模扩大和媒体影响力,不仅不能为深度研究提供长期稳定的结构,反而加剧了对欧洲的依赖。欧盟主导的国际交流对人文科学至关重要,但随着人文科学吸引力下降和岗位不足,欧洲也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关键词:人文主义;人文学科;教育改革;西方文明(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25年第7期)
    • 2025-09-17
      摘要:纵向数据是通过纵向研究探索研究对象发生纵向变化和发展的重要资源。美国联邦政府自20世纪60年代起陆续开发了众多与教育有关的纵向数据收集项目,并从2006年起资助各州建设涵盖教育和就业的“从摇篮到职场”纵向数据系统。截至2021年,美国已有40个州建立了这样的纵向数据系统,其他州近年来也启动了类似的项目建设。州纵向数据系统涵盖了早期教育、学前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及职场数据,为提升教育透明度、加强质量问责和质量评估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纵向数据在院校研究领域应用广泛,对院校研究有效完成其承担的政策分析、战略规划论证以及大学办学成效评估的“金三角”功能意义重大。有效建设纵向数据系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科学决策理念、教育质量观、法律要求、充足的经费投入、各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以及院校研究力度。。关键词:美国纵向数据;纵向研究;院校研究;循证决策(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25年第4期)
    • 2025-09-17
      摘要:日韩基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凸显前瞻性与融合性及因地制宜合理配置资源三项主要原则,采取强化国家政策支持、优化学科生态体系及深化国际协作三方面支持策略,对高等教育战略性学科实施调整优化。我国应从四方面统筹推进战略性学科调整优化:确立基本原则,凝聚战略性学科建设共识;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加强战略性学科系统部署;强化多主体协同治理,打造战略性学科生态体系;探索国际化新路径,形成战略性学科发展合力。关键词:战略性学科;国家战略产业;人才培养;日韩(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25年第8期)
  • 本期热点:(1)欧洲NEST项目为弱势学校新教师发展提供支持与指导;(2)欧洲“Erasmus+”教师学院项目发文介绍跨阶段、跨国界教师教育实践进展;(3)探索符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需求的高素质教师培养模式;(4)全球教师发展学院启动教师国际交流合作公益项目;(4)云南省试点中小学教师培训自主选学;(6)华东师范大学推进教育学部、数学科学学院、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1+1+1”学科交叉融合;(7)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呼唤师资配置整体性重构;(8)中小学校长发展需要“中国模式”;(9)中国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办学思想谱系研究——以四代教育家型校长代表性人物为例;(10)分科师范毕业生向综合科学教师的转型:新手科学教师PCK发展研究...
  • 本期热点:(1)欧洲“创客教育教师学院”项目在塔林启动,推动教师教育创新;(2)OECD发布《奥地利未来教师职业情境构建》研究报告;(3)澳大利亚研究指出“课堂胜任力”评估偏离教学现实;(4)教育部启动“教育家精神万里行”活动;(5)教育部、财政部启动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特岗计划”招聘工作;(6)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平行会议在武汉举办;(7)《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24》成果发布会在东北师范大学举行;(8)探索AI赋能教师教育新路径;(9)教师如何生成教学机智;(10)面向2035年的师范生招生规模动态分析;(11)数字时代教师供给的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可能路径;(12教师教育课程目标达成...
  • 本期热点:(1)三星公司Samsung Solve for Tomorrow计划赋能美国教师专业发展;(2)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SUIT项目吸引更多学生进入教师教育专业;(3)新西兰政府拟推行师范生数学能力标准化测试;(4)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启动实施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工程;(5)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县域普通高中头雁教师岗位计划;(6)北京市推进教育家型教师涵养计划;(7)杭州师范大学成立李叔同美育学院 强化美育教师培养;(8)论被侵蚀的师范院校的师范教育主业;(9)惠师强教 培养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0)向世界讲好中国教师故事;(11)数字时代教师能力成长连续体的建构;(12)美国教师教育学术型博士培养课程体系研究;(13)...
  • 本期热点:(1)芬兰发布《教师教育2050:芬兰教师教育愿景》;(2) 美国马丁学术复兴中心发布《教师培养改革蓝图》报告;(3)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召开教师教育创新机制改革试点工作部署会;(4)2025年教师发展学术年会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发展论坛在成都举行;(5)广东省召开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数智化测诊与精准提升实验项目研讨会;(6)西南大学召开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推进会;(7)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融入教师教育;(8)教师教育的新转向:重构理论与实践融合的专业发展路径;(9)三维赋能提升师范教育培养力;(10)教育强国“六力”框架下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体系构建研究;(11)面向教育4.0的教师教育者智能教育素养探究;(12...
  • 本期热点:(1) 英国大学和学校教师教育理事会发布调研报告 构建威尔士高质量教师教育未来愿景;(2)新西兰启动《教师专业标准》修订咨询工作;(3)教育部召开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推进会暨2025年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工作部署会;(4)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试点部署推进会召开 推动更多高水平大学举办教师教育;(5)教育部在京牵头成立全球教师发展学院并举办首期国际教师研修活动;(6)依托中国经验提升世界教师教育质量;(7)以“人工智能+”驱动师范院校改革创新;(8)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内涵辨析、价值归依与路径选择;(9)为未来教师赋能:新加坡教师教育改革新动向;(10)数字化时代的教师教育:基...
  • 本期热点:(1)美国南州社区学院探索教师教育简化路径;(2)英国教育标准局拟改革评估制度 减轻教师和教师教育者负担;(3)新西兰《2024年教师供需报告》发布 解析教师供需变化与应对举措;(4)政府工作报告部署2025年关于教师的重点工作: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5)首都师范大学组织召开“提高育人质量 培养卓越教师”专家座谈会;(7)内蒙古师范大学发布《“人工智能+”赋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行动方案》;(8)如何让“大国良师”竞相涌现;(9)设立全国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 推动教师教育体系创新;(10)教育家精神融入学科教师教育课程:意蕴、机理与实践路径;(11)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的要素研究——情境适应性与预期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