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10月22日,高等教育内幕(Inside Higher Ed)官网刊发美国加州弗雷斯诺城市学院(Fresno City College)英语讲师恩尼斯特·雷耶斯(Ernesto Reyes)的文章,文章探讨了学生使用人工智能的原因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因素。作者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和教学经验,揭示了许多学生依赖人工智能的原因,包括缺乏写作能力和自信、教育系统对错误的污名化以及边缘化社区学生的特殊挑战。作者提倡通过伦理方式利用人工智能,并强调努力和坚持是写作技能发展的关键。文章原文标题为“询问你的学生为何使用人工智能(Ask Your Students Why They Use AI)”。以下是文章要点。
在当下关于人工智能(AI)在教育中应用的广泛讨论中,恩尼斯特·雷耶斯(Ernesto Reyes)通过其社区大学(Fresno City College)英语教学实践指出,许多学生转向人工智能并非出于投机取巧,而是源于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和过往教育经历的创伤。这一发现揭示了推动学生进行学术不端行为背后更深层、更紧迫的系统性问题。
雷耶斯分享的两个案例极具代表性:一名男学生在被警告后仍持续使用人工智能完成其民族志论文,原因在于他自认不是“好作家”,且高中阶段从未写过超过一页的论文,甚至认为学校“什么也没教给他”。这种深刻的自我怀疑导致他在课堂上封闭自我,不愿参与讨论。另一名在线课程的女学生表达了类似的心声,她提到中学时期就被许多人“放弃”,高中阶段挣扎求生,最终得出结论——“我知道我不够聪明”。两位学生均为来自小城镇的西班牙裔第一代大学生,他们的经历暗示了边缘化社群学生可能普遍面临的支持缺失问题。
作者观察到,这种现象与肯·罗宾逊爵士(Sir Ken Robinson)在其著名TED演讲《学校是否扼杀了创造力?》中所批判的教育文化紧密相连。学生们对罗宾逊关于“教育将错误污名化”的观点深表认同,这反映了他们在初等及中等教育阶段,因无法完成任务而深感“愚蠢”的经历对其大学阶段的自信造成了持久的负面影响。雷耶斯的教学环境——加州中部的一所社区学院——汇集了多元背景的学生,包括应届高中生和拥有不同间隔年的成人返校生,其中许多人是家族中首位大学生,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因准备不足而产生写作焦虑。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学生对人工智能的使用都是不当的。在实际教学中,雷耶斯鼓励学生像对待维基百科(Wikipedia)一样,以合乎伦理的方式利用人工智能。通过课后表单调查发现,约半数学生会承认使用了人工智能,但其用途主要集中在头脑风暴、格式引用、校对建议或改写措辞等辅助环节。真正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整篇草稿的情况实属罕见,多数情况是生成引言或部分主体段落。这区分了作为学习工具的人工智能与作为代笔替代品的人工智能。
问题的核心在于,那些最倾向于滥用人工智能以生成全文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在进入大学前未能获得必要写作指导、对写作过程最为陌生的群体。他们内心充满了对自身能力的严重不安。对此,雷耶斯在其教学实践中做出了关键干预:他明确向学生传达,“好坏作家”之分是一个伪概念,真正的区别在于“经验丰富”与“缺乏经验”的写作者,而写作是一项可以通过努力和坚持来发展的技能。他将此理念写入教学大纲的“努力公式(Effort Formula)”中,并通过围绕失败与创造力主题设计的作业,以及鼓励重写与修改的政策,试图重塑学生的学习心态。
当前关于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巨大潜力的兴奋讨论,必须与对学生为何首先选择不道德使用人工智能的根本原因的审视相结合。如果忽视了那些长期存在的、导致学生感到准备不足并将错误视为耻辱的教育系统缺陷,那么任何关于课堂内人工智能应用前景的对话都将流于表面,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归根结底,学生求诸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应对机制,暴露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即在某些教育环境中,任务的完成度而非真实能力的发展成为了常态,而犯错依然被污名化。在探讨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环境代价等实质性弊端的同时,解决这些驱动学生走向代笔的深层教育创伤,无疑是更为根本的任务。
(来源:高等教育内幕(Inside Higher Ed)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