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 当知识触手可及: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 | 阿尔西娅·尼德·卡明斯基

发布时间:2025-11-06作者:浏览次数:12

阅读提示:1030日,学习科学家(The Learning Scientists)官网刊发阿尔西娅·尼德·卡明斯基(Althea Need Kaminske)博士文章,文章探讨了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AI)在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它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作者通过个人经历等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强调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可替代的角色,呼吁重视教育的社会和情感维度,而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以下是文章要点。

作者阿尔西娅·尼德·卡明斯基(Althea Need Kaminske)通过个人经历与学术观察,深刻反思了在人工智能(AI)技术席卷教育领域的背景下,教师角色的根本价值。文章开篇以作者童年时与父亲探索谷歌(Google)的兴奋体验为引,对比当下面对大学盲目推崇AI、削减人文项目的忧虑,引出《福布斯(Forbes)》杂志文章提出的尖锐问题:“当知识免费时,教授何为?”作者指出,公共图书馆早已实现知识的免费获取,但并未取代教育;同理,若将教学简化为“信息传递”,则不仅误解了学习的本质,更忽视了教师的核心作用。

作者批判了试图用AI完全替代教师的极端案例,如《连线(WIRED)》杂志报道的阿尔法学校(Alpha School)。该校依赖算法驱动学习,导致学生为达成绩效目标而出现心理困扰,甚至采取自我惩罚行为。这一实例揭示,纯粹以效率和奖励为导向的学习模式无法替代人性化的教育关怀。在此基础上,作者原计划探讨的“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与“专家思维”(Expert Thinking)等概念进一步阐明:真正的学习远非信息的堆砌。专家与新手的区别不仅在于知识量,更在于思维方式的根本差异——专家能构建更丰富的知识网络,灵活应对复杂问题。例如,医学专家费尔托维奇(Feltovich)与约翰逊(Johnson)的研究表明,专家医师具备更强的诊断联想能力。

教师的作用正是引导学习者发展“元认知意识(Metacognitive Awareness)”,提供个性化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与背景调整教学策略。学习不仅是认知过程,更是社会性实践。它依赖于师生间的情感联结、学习共同体的支持以及对求知过程的共同庆祝。正如电影《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中主角威尔·亨廷(Will Hunting)虽拥有天才般的自学能力,却仍需导师肖恩(Sean)的心理疏导与社群支持才能实现成长。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知识转移,而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情感成熟度与社会责任感。

最终,作者强调,在技术日益渗透教育的今天,教师的价值在于其“转化性”(Transformative)而非“交易性”(Transactive)的育人本质。他们视学生为完整的个体,尊重其梦想、幽默感与独特性,这是任何算法都无法模拟的人性互动。面对所谓的“后信息时代”,作者寄望于下一代仍能遇见真正优秀的教师,守护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人文精神与社群温暖。

(来源:学习科学家(The Learning Scientists)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