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编制 | 国家教育“十五五”规划深度解读 | 李星杰

发布时间:2025-11-06作者:浏览次数:132

202510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发布,其中对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根据规划,“十五五”时期我国将推动高等教育提质扩容,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这标志着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与规模并重的发展新阶段迈进。

一、提质扩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提质扩容,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这一政策导向回应了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新需求。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60.8%,累计向社会输送5500万人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张男星表示:“高等教育品质已成为决定国家人才供给和人力资源水平的关键因素。”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曾天山强调:“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征途上,高等教育发展既要实现量的合理增长,更要注重质的有效提升。”

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优质高校本科生招生扩容计划,稳步扩大高水平大学招生规模,使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优质高等教育。

二、服务战略,深化高教供给侧改革

面对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十五五”时期高等教育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庆市教委主任刘宴兵指出,将“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庆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以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为核心,建立健全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预警和动态优化机制”。

这一改革思路包括三大具体路径:推动传统优势学科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强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以及前瞻布局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特色专业学院。

全国政协常委孔令智建议构建高校动态学科生态,建立需求导向的调整机制,加强基础与交叉学科平台建设。

三、三位一体,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十五五”规划强调建立健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协同推进的协调机制,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角色日益凸显。数据显示,高校获得了75%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以及55%以上的科技进步奖。

“十五五”时期,高等教育将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优化高校布局、分类推进改革、统筹学科设置。

四、分类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分类发展成为“十五五”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全国政协常委孔令智建议实施高校分类评价,按“双一流”、应用型、技能型等定位差异化设置指标。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备受关注。张灼华常委提出应深化高等教育通识教育,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聚焦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周光礼指出:“在育人方式上,要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建设和人格塑造,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强化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办学模式也将迎来变革,更加注重融合办学,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让最新科研成果反哺教学。

五、区域响应,高校积极谋划新篇

面对“十五五”规划蓝图,各地高校积极响应。

兰州大学校长杨勇平表示,将“立足特色优势,主动担当作为,持续优化学科布局,推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孵化,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

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曹萍表示,学校将“锚定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指出,将以新域新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就业预警、紧缺急需、前瞻布局“三张清单”为抓手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

高等教育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多所高校已宣布将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一大批传统工科专业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六、结语

随着“十五五”规划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将迎来深刻变革,分类发展、特色办学成为主流趋势。

高校不再是千校一面,而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在不同的定位中追求卓越,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各自的力量。

(来源:高校学科评价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