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跨境教育研究团队(Cross-Border Education Research Team,简称C-BERT)于2025年11月发布的最新数据,尽管面临新冠疫情与紧张的国际局势等多重压力,国际高校海外分校的设立依然呈现出显著的增长势头,这一现象并未出现减缓迹象。截至2025年11月,全球共有384所海外分校遍布于85个东道国,相比2023年3月记录的333所增长了约15%。该数据的部分增长源于采用了新的统计方法,并非完全对应新建校区。
美国、英国和俄罗斯成为推动此轮增长的主要力量。数据显示,来自美国的海外分校数量最多,达到97所,涉及59所不同院校,其中仅西雅图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Seattle)一家就拥有7所分校。英国与俄罗斯紧随其后,分别拥有51所和43所海外分校。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机构的快速崛起尤为引人关注。受乌克兰战争影响,俄罗斯的传统影响力受到制约,其高等教育机构正被莫斯科政府积极用作软实力工具,转而大力拓展与其关系友好的国家。在俄罗斯的43所海外分校中,有多达35所位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境内,例如亚美尼亚(8所)和乌兹别克斯坦(7所),这清晰地反映了其当前的地缘政治联盟策略。
从宏观格局来看,最大的五个分校输出国——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39所)和澳大利亚(24所)——共同贡献了全球海外分校总数的三分之二。这表明少数主要输出国在此领域的主导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尤其是像英国和澳大利亚这样已建立起“强大足迹”的国家。C-BERT联合创始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育学教授凯文·金瑟指出,虽然特朗普总统任期内的政治动态可能在短期内对美国高校的国际拓展构成一定制约,但从长远来看,整体增长趋势预计将保持强劲。他还预测,未来分校的地理分布将更为广泛,但输出端的集中化现象仍将持续。
另一方面,就接收海外分校的东道国而言,中国(包括香港地区在内共拥有50所国际分校)是全球最大的“进口国”,其中来自美国的分校有17所,英国8所,法国5所。中国自身仅有13所海外分校。阿联酋则以39所分校位居第二,其后是乌兹别克斯坦(17所)、马来西亚(16所)和新加坡(16所)。金瑟教授分析认为,阿联酋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数量近年来迅速攀升,而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市场可能正在接近“饱和点”。此外,印度因近期明确了引入外国分校的政策框架,目前已有19所记录在案,被专家视为极具潜力的新兴扩张热土。
研究还揭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动态:在某些国家,原有的海外分校模式正被东道国重新定位或利用,用以建设本国的高等教育能力,甚至转化为国立大学的一部分。总体而言,国际分支校园已成为各国延伸其文化与教育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其发展轨迹紧密交织着国家战略、市场需求与不断演变的地缘政治现实。
(来源: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