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10月30日,高等教育纪事(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官网刊发资深撰稿人贝丝·麦克默特里(Beth McMurtrie)的文章,文章探讨了人工智能(AI)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课程设计、教学和评估中的作用。文章通过多位教授的实例,展示了人工智能如何帮助教师减轻工作负担、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引发了对人工智能技术潜在问题的担忧。原标题为“人工智能已加入教师队伍(AI Has Joined the Faculty)”。以下是文章要点。
莱恩·戴维斯(Lane Davis)是一位宗教领域的学者,他在教学工作中感到力不从心时开始尝试使用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来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尽管他并非技术爱好者,但出于实际需求,他利用人工智能优化了对复杂神学概念的描述,检查作业与学习目标的匹配度,并将其视为一种能够提供新视角的辅助工具。戴维斯的经历并不罕见——泰顿合伙人(Tyton Partners)的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教师曾用人工智能设计课堂活动或测验,《高等教育纪事》的数据也表明超过一半教师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丰富教材。这种趋势正推动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愿景:一方面,人工智能可能提升教学质量,将教师从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削弱师生间的信任关系。
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兹琳卡·斯塔胡利亚克(Zrinka Stahuljak)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开发了一本融合个人讲义和视频的“人工智能辅助教科书”,使学生能通过互动检查点自主评估理解程度,从而为课堂讨论腾出更多时间。阿曼达·梅因(Amanda M. Main)在中佛罗里达大学通过人工智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反馈,但她坚持对课堂展示进行人工评分。这些成功案例显示,当人工智能作为教师能力的延伸而非替代时效果最佳。
然而在评分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引发了强烈争议。凯里·奥格雷迪(Kerry O'Grady)的实验证明,人工智能生成的评语与她本人的评判存在显著差异,有时甚至会虚构学生未提交的内容。她指出:“人工智能是算法,不是人类。只有你能发现问题,人工智能不能。”与此同时,管理者们已在考虑将人工智能作为削减成本的措施——美国高校协会数字创新副主席爱德华·沃森(C. Edward Watson)透露,已有大学校长质疑是否可通过解雇兼职教师、扩大班级规模并强制使用人工智能来降低开支。
康涅狄格学院的马克·齐默(Marc Zimmer)开发的人工智能导师仅对约30%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最强和最弱的学生群体均未有效利用该工具。佩斯大学的詹姆斯·布鲁索(James Brusseau)也发现,在其在线商业伦理课程中,仅半数学生按要求使用聊天机器人,部分人甚至试图让其代写作业。这种技术接受度的分化反映了人工智能在教育场景中应用的复杂性。
透明度问题日益凸显。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的林赛·马斯兰(Lindsay Masland)担忧人际关系会因人工智能的介入变得复杂,她形象地比喻道:“当人工智能参与时,我常感觉自己处于‘三人关系’中”。苏珊·珀灵顿(Susan Purrington)作为该校首位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学研究员,发现许多教师因羞耻感而秘密使用人工智能,她主张使用者应当公开其应用边界。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呈现矛盾特征:对于非专业课程他们可能接受人工智能评分,但在主修课中则强烈反对。索菲娅·亨德里克(Sophia Hendrick)的亲身经历表明,当教师完全依赖人工智能且不审阅对话记录时,学习过程会失去真实反馈的价值。
面对这股不可阻挡的技术浪潮,“调整或消亡”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的现实选择。凯文·甘农(Kevin Gannon)强调应培养“批判性数字素养”,既不能盲目排斥也不应过度依赖。正如戴维斯所总结的,他将人工智能视为“一位全天候待命的聪明同事”,但同时严守不用人工智能评分的底线。这种谨慎而开放的态度,或许正是教育界应对人工智能挑战的最佳姿态。
(来源:高等教育纪事(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