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编制 | 面向“十五五”高等教育这么干 | 张男星

发布时间:2025-11-14作者:浏览次数:10

阅读提示:凝心聚力,接续奋斗,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该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步伐?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推出系列访谈《面向“十五五”教育这么干》。以下是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张男星的专访。

育见新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与“十五五”规划建议围绕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整体部署,其中针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很多发展新方向。如何准确理解这些顶层设计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张男星:高等教育在新时代要发挥好龙头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面向国家战略目标发挥龙头作用。国家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强调坚持创新,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而“十五五”则强调“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可以看出,明显的变化是科技创新从“支撑”变成了“引领”,科技从国家发展的“后盾”成为驱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引擎和动力。

二是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高地。不仅肩负着孕育原始创新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使命,更承担着构建全球人才高地的时代责任。在原始创新方面,通过强化基础研究布局,在前沿科学领域培育重大原创性成果,构筑从“0”到“1”的突破性创新生态;在关键技术攻关上,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整合创新资源,打造有组织科研的新型范式,着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同时还要发挥人才“蓄水池”功能,形成梯次衔接的人才方阵,真正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三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创新驱动作用,切实为实体经济服务,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助力“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尤其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打通“最后一公里”。真正将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育见新闻:全会高度评价“十四五”时期成就,您认为“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形成了哪些可支撑“十五五”发展的基础?

张男星: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人才培养规模大、类型多样。2024年公报,高校3119所;2025年数据显示,新型研究型大学8所,职业本科学校83所。202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0.80%;累计向社会输送5500万人才;理工科(STEM)人才累计数超500万,全球领先。目前,我国受过高等教育人数超过2.5亿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

二是高等教育发展为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获得75%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55%以上的科技进步奖,特别是在生命科学、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物质科学和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承担了90%以上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取得多项重大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我国论文发表量、专利授权量均已位居全球首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是高等教育积蓄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的体制机制活力。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多样化体制机制探索。如本硕博的一体化培养,“双一流”建设,分类推进高校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多元评价体系等。这些体制机制创新不仅打通了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衔接堵点,更形成了需求牵引、政策保障、资源汇聚的系统合力,使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关键节点。

育见新闻:面向“十五五”,高等教育发展存在哪些主要堵点?

张男星:存在三大堵点:

一是高校同质化问题;二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适配问题;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服务问题。

同质化问题方面,尽管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两大类,但3000余所高校中,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标准、学科专业设置上高度趋同,与区域发展适应性较弱。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产业全链条多样性发展,过去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需求,亟需培养复合型、多样化人才。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适配方面,核心体现在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足:一是现有学科专业类型与产业需求不契合;二是对急需产业人才的供给滞后;三是高校学科专业调整节奏慢于产业发展速度,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形成供需不平衡。

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一是可以转化的优质成果不足。能够真正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少。不少科研人员为了职称等因素开展理论可行性高但应用价值有限的研究。二是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边界不确定。如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双肩挑”干部的成果转化奖励,在政绩、经济等方面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基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多方面考虑而设置的审核程序也影响了转化的及时性。在知识产权收益分配机制上,现有的分配体系未能有效平衡个人创新贡献、团队协作效应以及学校平台支持之间的关系,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强度不足。三是缺少成果转化的有效服务。从事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专业人才不足,服务水平和专业能力有限,相关服务部门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高阶服务的供给能力,导致“不好转、不敢转、不愿转”的现象。

育见新闻:“十五五”规划建议为高等教育发展指出了哪些新的可能性与方向?

张男星:一是优化高校布局,分类推进改革,引导高校明确各自的基本办学定位:研究型高校,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及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办学,重点开展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培养学科前沿、新质生产力发展急需的创新人才。应用型高校,主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行业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等需求办学,重点开展应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转化,着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人才。分赛道支持,推进学校各自定位定向发展。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评价标准;推进“双一流”分类建设,鼓励高校在不同领域争创一流。支持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在学位点授权、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发挥其改革试验田作用。重点关注应用型高校的分类支持:建立与应用型高校发展特征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注重特色发展,与研究型高校形成差异化优势;加强激励性政策的覆盖范围,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专项建设、竞争性项目单设赛道,让此类学校冒出来。

二是统筹学科设置,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与国家交叉学科中心建设,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在重点领域如量子科技、生物制造、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6G)、氢能和核聚变能等新经济增长点以及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产业快速布局一批学科专业点,集聚国内外顶尖人才,重点突破,加快形成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一体化的学科建设新机制。赋予高校一定的学科设置自主权,支持高校根据区域产业需求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强化学科专业与区域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响应,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此外,还需要创新学科建设机制,打破传统学科壁垒,通过设立跨学科研究平台,培养具备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三是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收入分配改革,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激发创新创造动力活力。形成以产业实用价值为导向的科研及评价机制,激发产生优秀科技成果的动力。包括制定科学的科技成果价值的评价标准,加大对攻破“卡脖子”技术等重大成果评价力度。包括形成校企互融制度:选聘高校、科研院所在职科技人员,派驻到科技型企业开展创新服务;高校可以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聘请做产业教授,参与人才培养。完善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成果分配机制,合理评定研究人员的贡献,妥善处理成果相关者之间的利益收益。建立成果转化的区域体系。以企业化的方式开展成果转化服务工作。科技成果必须要与地方企业和产业发展融合才能“落地”。2016年科技部启动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包括上海闵行示范区、宁波示范区、重庆示范区等10几个。2024年建立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包括江苏区域中心,汇聚参建高校成果4696项,推动149项落地转化。

育见新闻:“十五五”时期,高等教育最为关键的发力点在哪里?

张男星:关键在于学科专业设置。通过学科专业设置衔接两大核心:一是前沿科技的基础性、创新性、前瞻性研究;二是顶尖世界一流人才的培养,最终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与科技聚集地,这也是“十五五”时期的关键发力点。

育见新闻:未来五年,中国高等教育将呈现怎样的图景?

张男星:未来五年,中国高等教育将形成两大核心图景:一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引领下的分类发展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二是构建顶尖人才引领、各类人才集聚的特色化人才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高等教育对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将显著增强,人民满意度、幸福感与获得感也将进一步提升。

(来源:育见新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