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0日下午,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所)2024年第4期(总第30期)学术沙龙在综合楼501会议室举行。高教所白益民博士、沈其娟博士和人事处副处长王元副教授、姚婷婷老师参加活动。本期主题为2024年秋季学期院校研究选题论证交流。沈其娟博士就选题“上海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研”的研究目标、问卷设计和推进计划进行介绍。该研究拟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高校主要职能,系统调研我校教师的专业生活现状、情感体验和专业发展需求,尤其聚焦青年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初期所亟需的外部支持,为学校优化和健全相关政策和服务提供建议。白益民博士对选题进行补充说明,指出调研将同时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意识、职业规划和学校教师教育领先的办学导向,以期实现教师实际需求和学校对教师应然要求两者相统一。在互动交流阶段,姚婷婷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列举了青年教师在入职初期的若干突出挑战和迫切需求,为提高问卷内容的针对性提供了具体建议。王元副处长建议,调研可以紧密结合我校现有的多种专业发展活动和服务机制,明确教师的具体需求、期待和建议,为学校职能部门优化日常工作、提升管理服务质量提供切实参考。王元副处长进一步指出,调研
    • 7月3日下午,发展规划处(高教所)2024年第3期(总第29期)学术沙龙在计算机中心二楼会议室举行。高教所白益民博士、李桂红硕士和沈其娟博士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本期主题是2024年春季学期决策咨询专报研究成果交流。沈其娟博士就选题“学生教育满意度调查:探索性分析与建议”进行工作回顾和成果分享。研究抽样调研了我校毕业班师范生的本科学习经历和满意度,在前期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勾勒高满意度和低满意度学生群体的分布特征,并对学生满意度进行归因分析,为我校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提供相应建议。在互动交流阶段,李桂红硕士对于调查问卷的部分题项提出优化建议。白益民博士指出,当前数据分析成果比较丰富,较好地实现了探索性研究的目标与预期,为未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他从调研持续开展和数据深度分析两方面提出建议。李桂红硕士介绍了选题“我校数智化课程建设的若干建议”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数字化课程的概念与类型、我校数字化课程建设情况、我国高校课程从数字化向数智化的转变过程、其他高校数智化课程的建设经验等方面的内容。在互动交流阶段,沈其娟博士提出可以结合我校建设教师教育领先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这一办学定位
    • 5月29日下午,发展规划处(高教所)2024年第2期(总第28期)学术沙龙在计算机中心二楼会议室举行。高教所白益民博士、李桂红硕士和沈其娟博士参加了学术沙龙活动。本期学术沙龙的主题是2024年春季学期决策咨询专报研究进展中期交流。沈其娟博士就选题“学生教育满意度调查:探索性分析与建议”的研究进展和推进计划进行分享。这一课题是上学期“学生教育满意度调查:现状、问题与建议”的后续研究。研究由白益民博士和沈其娟博士合作推进。研究目前已确定使用激励-保健因素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并初步构建模型,对问卷进行了预处理。下一步计划细化构想模型,使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式对影响学生教育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和机制进行探究,并分析问卷的开放题文字部分进行丰富和补充。在互动交流阶段,李桂红硕士建议,对问卷中的极值加强关注,结合理论、常识和其他研究方式对数据中的因果关系进行深入解读。白益民博士对研究的情况进行补充说明,指出,研究前期已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现阶段使用激励-保健因素理论作为理论框架,旨在进一步探索数字之后的深层含义,以期在报告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校的办学和管理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建议。李桂红硕士就选题“我校数
    • 3月27日下午,发展规划处(高教所)2024年第1期(总第27期)学术沙龙在计算中心二楼会议室举行。高教所沈其娟博士,李桂红硕士和白益民博士参加了学术沙龙活动。本期学术沙龙的主题是2024年春季学期院校研究选题论证交流。李桂红硕士的选题是“关于我校数字化课程建设研究”,这一选题是上学期“关于我校数字化治理若干问题的调研与建议”研究的延续。李桂红硕士回顾了数字化课程建设概念发展历程,介绍了我校数字化课程建设资源,提出了我校数字化课程建设可能存在的问题、难点和堵点。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和调查访谈结合的方式。在互动交流阶段,沈其娟博士建议,首先,可对我们学校现有数字化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进行梳理,了解学校对数字化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和纲领性文件。其次,查阅国内外高校关于数字化课程建设的相关文献、经验和做法。最后,研究内容可适当聚焦。白益民博士建议,首先,选题建议调整为“我校数字化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与建议”。其次,理论研究要注重建立数字化课程建设问题的分析框架,实践研究可分析我校现有数字化课程建设相关文件、实施过程和效果中的问题。再次,要注重从教育自身底层逻辑和教育传播学角度分析数字化课程建设的必要
    • 12月27日下午,发展规划处(高教所)举行2023年第6期(总第26期)学术沙龙,就2023年秋季学期决策咨询专报研究成果展开交流、2024年度院校研究候选选题进行研讨。发展规划处处长、高教所所长杨海峰教授,杜怡锦硕士,高教所其他人员参加了学术沙龙活动。杜怡锦硕士、李桂红硕士和白益民博士分别就“我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现状调研及建议”、“关于我校数字化治理若干问题的调研与建议”和“学生教育满意度调查:现状、问题与建议”作研究成果交流。在研讨阶段,大家充分肯定了各项研究的成果价值,并提出了许多中肯改进建议。另外,大家还讨论了2024年度院校研究候选选题。杜怡锦硕士、李桂红硕士和白益民博士分别提出了选题建议,大家讨论了选题的意义和可行性,提出了修改建议。白益民博士主持了此次学术沙龙活动。
    • 2024-10-12
      10月10日下午,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所)2024年第4期(总第30期)学术沙龙在综合楼501会议室举行。高教所白益民博士、沈其娟博士和人事处副处长王元副教授、姚婷婷老师参加活动。本期主题为2024年秋季学期院校研究选题论证交流。沈其娟博士就选题“上海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研”的研究目标、问卷设计和推进计划进行介绍。该研究拟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高校主要职能,系统调研我校教师的专业生活现状、情感体验和专业发展需求,尤其聚焦青年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初期所亟需的外部支持,为学校优化和健全相关政策和服务提供建议。白益民博士对选题进行补充说明,指出调研将同时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意识、职业规划和学校教师教育领先的办学导向,以期实现教师实际需求和学校对教师应然要求两者相统一。在互动交流阶段,姚婷婷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列举了青年教师在入职初期的若干突出挑战和迫切需求,为提高问卷内容的针对性提供了具体建议。王元副处长建议,调研可以紧密结合我校现有的多种专业发展活动和服务机制,明确教师的具体需求、期待和建议,为学校职能部门优化日常工作、提升管理服务质量提供切实参考。王元副处长进一步指出,调研
    • 2024-07-04
      7月3日下午,发展规划处(高教所)2024年第3期(总第29期)学术沙龙在计算机中心二楼会议室举行。高教所白益民博士、李桂红硕士和沈其娟博士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本期主题是2024年春季学期决策咨询专报研究成果交流。沈其娟博士就选题“学生教育满意度调查:探索性分析与建议”进行工作回顾和成果分享。研究抽样调研了我校毕业班师范生的本科学习经历和满意度,在前期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勾勒高满意度和低满意度学生群体的分布特征,并对学生满意度进行归因分析,为我校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提供相应建议。在互动交流阶段,李桂红硕士对于调查问卷的部分题项提出优化建议。白益民博士指出,当前数据分析成果比较丰富,较好地实现了探索性研究的目标与预期,为未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他从调研持续开展和数据深度分析两方面提出建议。李桂红硕士介绍了选题“我校数智化课程建设的若干建议”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数字化课程的概念与类型、我校数字化课程建设情况、我国高校课程从数字化向数智化的转变过程、其他高校数智化课程的建设经验等方面的内容。在互动交流阶段,沈其娟博士提出可以结合我校建设教师教育领先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这一办学定位
    • 2024-05-30
      5月29日下午,发展规划处(高教所)2024年第2期(总第28期)学术沙龙在计算机中心二楼会议室举行。高教所白益民博士、李桂红硕士和沈其娟博士参加了学术沙龙活动。本期学术沙龙的主题是2024年春季学期决策咨询专报研究进展中期交流。沈其娟博士就选题“学生教育满意度调查:探索性分析与建议”的研究进展和推进计划进行分享。这一课题是上学期“学生教育满意度调查:现状、问题与建议”的后续研究。研究由白益民博士和沈其娟博士合作推进。研究目前已确定使用激励-保健因素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并初步构建模型,对问卷进行了预处理。下一步计划细化构想模型,使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式对影响学生教育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和机制进行探究,并分析问卷的开放题文字部分进行丰富和补充。在互动交流阶段,李桂红硕士建议,对问卷中的极值加强关注,结合理论、常识和其他研究方式对数据中的因果关系进行深入解读。白益民博士对研究的情况进行补充说明,指出,研究前期已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现阶段使用激励-保健因素理论作为理论框架,旨在进一步探索数字之后的深层含义,以期在报告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校的办学和管理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建议。李桂红硕士就选题“我校数
    • 2024-03-28
      3月27日下午,发展规划处(高教所)2024年第1期(总第27期)学术沙龙在计算中心二楼会议室举行。高教所沈其娟博士,李桂红硕士和白益民博士参加了学术沙龙活动。本期学术沙龙的主题是2024年春季学期院校研究选题论证交流。李桂红硕士的选题是“关于我校数字化课程建设研究”,这一选题是上学期“关于我校数字化治理若干问题的调研与建议”研究的延续。李桂红硕士回顾了数字化课程建设概念发展历程,介绍了我校数字化课程建设资源,提出了我校数字化课程建设可能存在的问题、难点和堵点。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和调查访谈结合的方式。在互动交流阶段,沈其娟博士建议,首先,可对我们学校现有数字化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进行梳理,了解学校对数字化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和纲领性文件。其次,查阅国内外高校关于数字化课程建设的相关文献、经验和做法。最后,研究内容可适当聚焦。白益民博士建议,首先,选题建议调整为“我校数字化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与建议”。其次,理论研究要注重建立数字化课程建设问题的分析框架,实践研究可分析我校现有数字化课程建设相关文件、实施过程和效果中的问题。再次,要注重从教育自身底层逻辑和教育传播学角度分析数字化课程建设的必要
    • 2022-05-27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对“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总体性规划。  《规划》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主题,以提升学术原创能力为主线,以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支撑,以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平台为牵引,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学科布局优、学术根基牢、科研水平高、服务能力强、国际影响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思想和智力支持。  《规划》明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内涵式发展,增强哲学社会科学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守正创新,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原创性;坚持统筹协
    • 2023-05-16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将“环境科学与工程”等6个学科纳入Ⅲ类高峰学科建设范围的通知》,上海师范大学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成功获批为上海市Ⅲ类高峰学科,标志着我校学科高质量发展开启新篇章。上海高校高峰学科建设计划是上海市根据国家和本市“双一流”建设的总体部署,启动实施的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其中,III类高峰建设学科是在领域或方向建设上具有冲击世界一流能力的学科。通过实施高峰学科建设,推动高校聚焦自身优势,实现学科领域或方向重点突破,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攀登学科高峰,全面提升上海高校学科实力,确保上海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走在前列。化学学科化学学科始建于1954年,是我校重要支柱学科之一。2012年,化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并持续稳居全球前1%,ESI论文篇均被引频次21.89,并带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学科排名稳居ESI全球前1%。1995年以来,相继入选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和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I类高原),并在高峰高原学科建设期末评估中获评优秀。经过近70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转化和教师教育并举,“产、学、研、用、教”一体化特色
    • 2019-05-29
      生物学学科是上海师范大学最早创立的学科之一,曾先后获评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植物学)、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高校高原学科。
    • 2019-05-22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65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厚德载物,博学笃志,积淀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和厚重的学院文化。培养了李君如、沙海林、马春雷等一批知名校友。作为上海高校首家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首批建设的5所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之一,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学科平台高、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平台。建院10多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和支持马院马学科发展,经由李进、周中之、张允熠、蒋传光、石书臣、汪青松、周书俊、张志丹等学科负责人和学院院长的开拓,学院名誉院长、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的关心指导,以及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 2019-05-17
      根据党中央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化学学科主动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要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创新研究,关切社会需求和上海相关产业转型发展需求,整体谋划学科发展规划。在学校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过程中,化学学科重点推进科研创新平台和高水平研究团队建设,夯实优势学科发展基础,凝练学科发展新方向;通过多学科交叉,在原创性科研成果上再谋重大突破;依托学科平台培养创新人才,服务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和“五个中心”建设的需求。
    • 2024-11-19
      在多极世界格局发展的新阶段,全球治理呈现非对抗性和博弈性,其建构主义主流价值取向预示着全球主义的发展向度。全球治理的内涵特征、演进趋势对子系统中的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提供了向度指引的环境,带来了范式转型的条件,更新了模式建构的依据。运用察知逻辑和预测逻辑对高等教育组织行为体展开模型建构,基于两重维度对高等教育组织行为体进行定位定向,对高等教育组织行为体的治理模式特征、互动样态等进行归纳演绎,可以推导出高等教育组织行为体系统的全球主义发展趋向存在一种理想状态,秉持效用彰显、人文观照、区域协调、内外兼顾的取向,有助于推动全球高等教育治理迈向互惠互信、更为平衡的治理体系新境界。在推测研判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变革整体走向、深入分析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变革现实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从“传统演绎”向“科学发展”转型、从“中国参与”向“中国引领”转型、从“区域协作”向“全球沟通”转型。(《高等教育评论》2023年第2期)
    • 2024-11-19
      中美两国都是通过专业学位的设置,展开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美专业学位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大学学院结构均经历了相应的变化。美国大学形成了文理学院或文理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并存的格局,我国大学更多地表现为一级学科基础上的学院数量增长。美国大学学院结构客观上有利于其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形成,而我国大学学院结构则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术化问题的成因之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术化问题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文化层面上,受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专业学位乃至于整个研究生教育蕴含着应用性的元素,专业学位不可避免地会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性元素相交,从而出现所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术化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某种形式或程度上趋同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可能是一个必然的现象,但要避免受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中“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粹理论思辨因素影响。(《研究生教育研究》2024年第6期)
    • 2024-11-19
      爱丁堡大学较早开启了数字化转型之路,其数字化转型主要体现在技术转型、劳动力转型和文化转型三个方面。爱丁堡大学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在于:全面的设施配置和联通的数据服务、宏观的框架指引和多样的发展方式、明确的转型战略和浓厚的文化支撑。梳理和分析爱丁堡大学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与经验,可以为我国当前推进大学数字化转型提供一些参考。数字化被视为“新世界”与“旧世界”之间转换的一把“金钥匙”,它在高等教育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改善教师教学和评价、提高大学运转效率和竞争力等。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国逐步意识到大学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探索大学数字化转型的多重路径。英国自2017年起持续推进数字化战略,以巩固其全球科技超级大国的地位,并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入手,依靠政府、企业和大学多主体推动数字化转型。其中,爱丁堡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是英国一所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它在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第22位;同时作为苏格兰的文化中心,它在文化建设方面较为领先——爱丁堡大学早在2016年便制定了数字化转型计
    • 2024-11-19
      基于人文主义评价理念的视角研究发现,英国旧版“科研卓越框架2021”在参评规则、评价标准、评审材料这三个评价制度要素的设计上面临着阻碍高校科研人员成长发展的困境。对此,英国2023年6月颁布的新版“科研卓越框架2029”力图重构评价标准和参评规则,创新多主体“远距离”评价模式,并且改善评价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方式。新版“科研卓越框架2029”希望强化“卓越科研”评价的人文主义基调,推动“卓越科研”评价标准的共同建构,以及实现评价效益和可靠性的共同提升,进而推动以人为本的高校科研卓越发展。然而,如何在“以人为本”和“科研卓越发展”间寻求平衡,将是英国这一轮高校科研评价面临的主要挑战。(《外国教育研究》2024年第9期)
  • 《教师教育专题信息》2024年第2卷第9期•总第12期网页版目录全球视野美国教育学院面临改革或消失的选择阿肯色大学(University of Arkansas)教育改革系(Department of Education Reform)21世纪领导力讲座教授(21st Century Chair in Leadership)罗伯特·马兰托(Robert Maranto)在教育周刊(Education Week)撰文认为,美国教育学院面临要么彻底改革,要么逐渐消失的选择。罗伯特·马兰托教授认为,教育学院长期以来一直缺乏知名度和尊重。严重的不平限制了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和非裔美国人的就业前景:大多数教师都拥有如此多的才能,尽管培训、工资和待遇不佳,他们还是取得了成功。尽管教育学院没能为教师做好准备,但严重的不平等问题遮掩...
  • 本期热点:(1)欧洲大学联盟 Circle U.推进教师教育国际化合作;(2)欧洲职业健康安全局关注人工智能教育对教师健康的影响 ;(3)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出科学教师教育跨学科项目;(4)“教育家精神”列为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教育改革发展十大关键词;(5)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 2024 年学术年会举行 ;(6)首都师范大学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7)AI 时代的教师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中外大学校长学术交流会;(8)中国教师教育自主知识构建:意涵、进展与机制 ;(9)教育强国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10)在全球教师教育中通过虚拟交流鼓励跨国学习......
  • 本期热点:(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师与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2)国际教学教育理事会(ICET)第 65 届世界大会在葡萄牙举行;(3)美国多地探索师范生实习质量提升策略;(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5)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通知》;(6)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7)习近平同志《论教育》出版发行;(8)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布 2024 年“最美教师” ;(9)高质量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实现路径;(10)历史长河中的教育家及教育家精神 ;(11)新时...
  • 本期热点:(1)美国参议院酝酿《人工智能教育法案》 ;(2)北爱尔兰发布新版《教师教育合作伙伴手册》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绿色教师培训系列网络研讨会;(4)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的通知;(5)实施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加强研究生层次中小学教师培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答记者问;(6)教育家精神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顺利举行;(7)“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与模式创新”国际会议成功举办;(8)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创新与跃升 ;(9) 解析中国名师职业生涯轨迹 (10)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
  • 本期热点:(1)欧洲议会研究服务处发布简报关注教师短缺和职业吸引力下降问题 ;(2)新加坡拟实施学校中层领导和负责人校际轮岗计划 ;(3)欧洲教师教育学会开展“未来 AI 世界的教师教育”调研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六字”要求十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5)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暨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支持;(6)工作现场推进会在甘举行;(7)《中国教师发展报告 2023》成果发布会在东北师大举行;(8)第三届小学教师教育国际会议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9)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特色表征;(10) 教师如何成为“教育家” ;(11) 提升教师教材素养,增强教材育人成效;(12)建构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实践课...
  • 本期热点:(1)美国教师教育者协会发布《教师临床实践标准(第三版)》 (2)英国教育部拟增加 STEM、技术和幼儿教师收入 ;(3)欧洲校网学院举办“AI 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在线研讨会;(4)习近平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重要指示;(5)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线教研”栏目正式上线;(6)新一期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启动;(7)河南将实施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8)甘肃计划重点补充紧缺学科和乡村教师;(9)四问“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构建” 国际视野下教师减负的政策和举措 ;(10)中国百年师范教育制度变迁:(11)内在动力、总体特征及历史经验 教育家精神及其中国特质;(12) 教师德性的主体建构:新时...